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專訪樂窟音樂編輯群/不只是穿著打扮,視覺系確實是一種音樂類型(下)

0
the GazettE

總編輯deen評the GazettE 為目前視覺系最有代表性的團,圖為其在2015年5月23日 JAPAN NIGHT in TAPEI 的演出。(樂窟音樂提供)

作者:阿亨(欣音樂編輯)

如果還沒看過上篇,可以先點進來看看喔~

◎音樂雜誌,不談音樂談什麼?

視覺樂窟》慢慢累積起聲望,隨演出環境的沸騰,題材也多了起來,光一本雜誌實在放不下,再加上有些唱片公司會在意自己的藝人被放在視覺系雜誌裡,因而採訪不到,於是擴出一本《ROCKZINE》。deen 回想出版後的情況 「也蠻奇怪的,我們當初做《視覺樂窟》時,蠻多人覺得我們是什麼偶像雜誌,沒有人會覺得我們是音樂雜誌。直到做了《ROCKZINE》之後才會說:『最近多了一本音樂雜誌欸。』」

反過來想,這也代表自己觸碰到了新的族群,稱得上是好現象,可《視覺樂窟》絕對不只是偶像雜誌。對樂團、樂手的著迷固然有,可由 deen 自己操筆的內容,仍相當重視音樂面向的書寫,包括:節奏、編曲、配器等等。而《ROCKZINE》起初,專輯評析也不少,當時她覺得,這些藝人若沒來台,宣傳就僅限唱片架相當可惜,於是挪出很大的版面讓台壓片有宣傳空間,只是後來發現唱片太重時效性,所以逐漸減少。

height440 (2)

除了作雜誌,樂窟音樂也會舉辦講座。圖為ROCKZINE在誠品音樂館開的講座。(樂窟音樂提供)

在唱片不賣的今天,全世界唯獨日本人仍舊不捨實體 CD。喜歡日本音樂的台灣樂迷也一樣愛買 CD 嗎? 兩人異口同聲地答:會!

魚韻前年在演唱會還是訪問上說過,他們的 CD 就是一張,沒有很多版,但他靠這張 CD 也可以很賣,他不是靠改版去加數量。他覺得,你音樂夠好,樂迷夠有品味,大家就會來支持這個東西,而我覺得有時候還是會有這樣子的樂團跟消費者存在。」deen 能理解,如今買唱片多少有收集偶像周邊的成分在,可那正是因為你對他的忠誠度夠,而有的不可替代的感覺。sho 附和道:「或著是,這種類型的音樂,同儕之間的口耳相傳也很重要。」訪問前天,他們才在臉書貼出 The GazettE 新專輯的開箱文,留言便有人跟著展示自己的唱片,好像沒有買的就很遜。

「我以前是在唱片公司,所以當然可以理解支持(實體)背後的原因,而且我們在做這個東西,也必須要有各家唱片公司的支持,如果今天唱片公司不支持,那我們媒體要做什麼?」deen 認為,串流再怎麼厲害,還是無法取代唱片。諸如台壓的翻譯歌詞、包裝概念都是網路上感受不到的。sho 也附議:「這跟雜誌很類似,可以實際上觸摸到、看到的那個感覺,跟網路上的數位音樂,只是聽的感受還是不太一樣。」

提到本地殘存的音樂雜誌如 KKBOX 出的音樂誌,deen 不諱言:「我覺得一開始,KKBOX 它的訪綱真的還蠻深入的。他就算是訪那種很主流的如 SHE,可我看他內容也不是很膚淺的哦,還是會講音樂蠻深入的。我就覺得還蠻厲害,蠻感動的,真的是很聊音樂的雜誌。但到後來就有點……比較少看到了。」而如果有人想辦雜誌,deen 建議「想清楚再做,不能只有熱血。」這絕不是一個適合一般新鮮人的工作,不可能賺大錢,只是挾著看不見的使命感,他們自己捨不得不做。

◎不只是穿著打扮,視覺系確實是一種音樂類型!

「視覺系」 最早是 X JAPAN 的吉他手 hide 提出來,用以定義日本從 80 年代以降,打扮誇飾造型上台的化妝樂團,爾後漸漸被日本音樂雜誌如《FOOL’S MATE》、《SHOXX》拿來使用,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類型。雖然視覺系日後與各種音樂支流如電子交會,形貌越來越多樣,但在唱腔、編曲上仍舊具有一定的辨識度。而早期的視覺系樂團,也常見與跳脫現實世界的造型相呼應的歌詞世界觀,樂團跟樂迷之間也發展出自己的互動文化,隨特定歌曲做特定動作,同樣是「衝撞」,卻與金屬樂的方式不同。

對 deen 與 sho 而言,絕對不只是一種穿著打扮而已,視覺系確實是一種音樂類型。

height440 (3)

編輯sho個人力推的視覺系樂團Lacryma Christi。(樂窟音樂提供)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視覺系音樂仍有 GLAYDIR EN GREYthe GazettE 等持續開枝散葉,樂迷跨越全球。然而,一般人聽到視覺系仍會有些刻板印象。sho 舉例,「像大陸會把『視覺系』和他們的『殺馬特』文化,就是那種頭髮弄得很爆,視覺很像妖魔鬼怪的外型(deen:但是看起來又很像鄉下人),但他臉上是沒有化妝的。」將殺馬特與視覺系輕易畫上等號,表示大眾對視覺系的了解其實非常地淺,只流於表面。

有意思的是,有些視覺系樂團自己也會想擺脫這樣的標籤,「因為不論在台灣或日本,聆聽的年齡層偏低,有人會到某個年紀就不聽這類型,所以會給人一個印象是,這些都是小屁孩在聽的。甚至有樂團走紅到一個程度後,就說你不要再叫我視覺系,我不上視覺系雜誌。」sho 解釋,他們兩人做《視覺樂窟》正是為了讓一般人能以理解取代汙名,不要讓視覺系被當成不入流的東西,而面對國內聆聽場景,「不敢說要讓它(視覺系)多興盛,至少維持住歌迷不要流失掉。」

做雜誌的過程中,他們確實照顧到許多人:「很多樂迷寫讀者回函都會跟我們說:我在班上阿,聽這個音樂很孤單,可是看到雜誌上面或是臉書上面,發現很多跟我一樣喜歡的同好。講得很像我們是他們的歸屬,有時還會跟我們吐露心事。」經營三、四年,甚至會有許多,從高中寫讀者回函寫到出社會的讀者在。「我朋友每次看到他們寄過來的回函,都會驚嘆說:『哇,這個年代居然還有人在寫讀者回函!』。」兩人興奮地說,許多讀者感覺寫不夠,畫畫之外,自己還會添加信紙,掏心掏肺地傾訴,不只是為了回函贈品而已。

height440 (6)

樂窟音樂每期都會有讀者回函。除了文字之外,讀者還會畫圖,甚至加信紙,把句子寫得密密麻麻。(樂窟音樂提供)

◎樂迷的高標準,是本地視覺系樂團發展的最大考驗。

近來,他們觀察到許多能理解自己的魅力來源,認同自己的音樂根源並戮力發揚的日本視覺系樂團,甚至有堅守崗位的演出場地,譬如「鹿鳴館這樣小型的 Live House,比 The Wall 還小。它明明很有歷史,超過二十幾年,可以拓展它的世界版圖。我覺得像他這種老字號的店,X JAPAN 都唱過,你所知道的視覺系樂團都唱過,它要拿這個去發揚光大,何嘗不行呢?可它就是覺得要培育新人,就是只要做小眾,堅守住這塊並作好它,我覺得是它的使命。」

兩人認為,「原汁原味」的視覺系音樂,還是得到日本親臨現場演出才可感受到。在日本,再小的視覺系團,現場都會和歌迷有互動的橋段也不管台下幾個人,他們都當萬人演唱會在唱,那整齊劃一的程度是難以想像的。而傳到海外的過程,這種舞台上下的互動正是最難移植的,於是有些視覺系樂團便會開玩笑說,不在歌曲間做整齊動作的台灣樂迷比較「自由」。

奈落樂團

編輯兩人也自組了奈落樂團,玩視覺系音樂。身兼樂迷、媒體與音樂人的角色,相當了解本地視覺系樂團發展的困境為何。(樂窟音樂提供)

本地死忠的視覺系樂迷,肯定是嘗過日本源頭的視覺系音樂,這時候回過頭來聽台灣的視覺系音樂,那種落差感會特別明顯。sho 與 deen 兩人也有組視覺系樂團(奈落 NARAKU),認為樂迷的高標準,會是台灣視覺系樂團的最大考驗:「真正的樂迷一定是會聽台灣視覺系,也會聽日本視覺系;(如同)聽台灣金屬,他也會聽國外金屬。那如果你水準差太多,歌迷就會沒有興趣。金屬就是這樣靠實力嘛,技術不夠強,雙踏不夠快,他就會覺得你很弱。可是視覺系的話,又多了一個『外型』。如果你水準沒有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比較難去吸引到真正喜歡視覺系的台灣樂迷。」

因為工作,他們常會問許多視覺系樂團,對台灣玩團年輕人的建議,近期專訪的頹美派視覺系樂團 Moran 的主唱 Hitomi 便提到,你的團若想成功,就必須「要盡量找到好的設計師,組成一整個團隊,打理好樂團的整體造型。」正呼應了他們的說法。

直至 2015 年七月底,《視覺樂窟》已經出了 18 本,《ROCKZINE》也出到第 8 期。掐指一算,四個年頭,對本地的音樂雜誌來講已算長壽。他們在城市角落做著看似不被環境眷顧的事情,忠於理念並吸引到一群能支持他們繼續做下去的讀者,身為經營音樂媒體的同行,筆者對他們備感尊敬。

關於作者

欣音樂

音樂是一種信仰,在音樂的世界裡沒有教條,沒有規章。 唯一的教義是:Music makes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In Music, We Trust!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