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專訪彭學斌(二)/一張更貼近馬來西亞的專輯《到此一遊》

0
彭學斌

彭學斌七月推出作品輯《到此一遊》,並找來眾多好友詮釋他的創作。

在上篇(專訪彭學斌(一)/談談馬來西亞華人音樂發展歷程)我們從彭學斌的音樂創作歷程間接窺見馬來西亞音樂人的發展,而這篇我們將與彭學斌聊聊他的新專輯《到此一遊》,以及他個人如何看待他在音樂圈的位置與未來的華語音樂發展。

《到此一遊》是彭學斌繼首張專輯《我找彭學斌》15年後的全新作品,全專輯由彭學斌作曲、佛光出版社總編輯沈明信填詞。同時邀請到張智成曾國琿陳仁豐、辜靖潔、黎升銘、蔡憶雯、林穎芷、南伯兒、彭進成等眾多馬來西亞歌手,演繹他的創作,而他也在專輯中演唱〈這世界靜得像一首詩〉。

◎為什麼會推出《到此一遊》這張專輯,背後的概念是什麼?

這幾年常常和大馬佛光文化合作製作佛教歌曲,去年下旬,佛光出版社總編輯沈明信先生提出邀約,希望出版由我全創作的佛教歌曲專輯。但當明信把這個概念與新馬佛光總住持覺誠師父討論後,我們認為,如今處在一個世界亂象,動盪不斷的年代,不如以更入世開放的眼光,去探討一張對社會、對生活價值觀、對生離死別、對信仰與情感有更寬大的描繪,更多反思的流行作品,於是便衍生了《到此一遊》的概念。

◎我聽完這張專輯,感覺跟你平常的創作有很大的差異,你是不是想用這張專輯去擺脫一些包袱?

我想這張專輯的創作方向和我之前的作品有差異是對的,當我和我的團隊在討論這張唱片的企劃時,我和大家說其實我一直想做的專輯是像台灣李壽全《8又2分之1》、新加坡梁文福的《新加坡派》、或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那種能反映當時社會現狀,市井小民心聲等的作品。《到此一遊》這張專輯在預算和經驗上當然無法完成那樣的高度,但無論在文字上、歌手人選、音樂氛圍、針對部分心靈音樂的市場上,我的確有刻意設計出有別於平時在寫商業芭樂歌時的一些思考模式。我反而覺得這次的曲風更像我以前學生時代在寫的東西,就更淳樸、簡約一些,或說這是一張更屬於大馬本身,較本土化的作品。

◎今天製作一張專輯,雖然在製作上成本比從前低,但是也不便宜,為何會有這樣的決定?

因為佛光文化有負擔一些製作上的成本,所以沒那麼辛苦。但我總覺得,如果概念性要完整,全專輯呈現還是最好的。

◎你平常的作息時間是怎樣?怎樣分配你的時間?

我通常八點左右起床,然後寫寫歌(我都在早上寫歌),平日不管有沒有工作都會去上班,沒事六七點下班這樣,讓自己處在一個穩定有規律的工作狀態之中,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個很容易分心,也比較懶惰的人,這樣的分配會讓自己更專注在音樂工作上。

◎你算是一個多產的創作者,怎樣去維持自己的創作動力?

我好像沒有特別去維持什麼動力,但我想保持一個敏感的心和懂得關心身邊一切的個性是很重要的,然後多閱讀、多聽歌、多看電影、多出去走走、多和朋友聊聊天;我甚至覺得生活中沒有太多的干擾也是一個讓創作能更專心的原因,這干擾也許包括太多的社交生活,感情牽絆等,但也許和我的個性有關。其實這一年也沒之前多產了,希望未來可以貴精不貴多,再過濾一些。

◎你對新專輯有什麼期許?

就之前的問題所說,我這張專輯想表達的主要是大馬在地的一些現象與生活感受,倒是沒有特別期許什麼,就覺得是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在專輯中,除了張智成外,其他的歌手在外面都沒有人認識,你有沒有想過怎樣把馬來西亞華人歌手往外推呢?

我不是一位肩負了什麼使命感的音樂人,從事音樂工作完全是個人興趣,所以推動的工作覺得自己往往屬於被動的狀態,但也或許是,覺得一切成就不管是內在外在,一切都是得從自己先做起。把大馬華人歌手往外推這件事絕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我個人能力範圍可以做到的,尤其是現在的環境,感覺沒有大財力、大勢力也很難造就歌手的成功與否了。

◎近年來很多選秀活動進行,你也當評審,有沒有發現這只是一個節目,選完結束就沒有事情發生?而能獨當一面更是沒幾個呢?你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我其實超少當評審,因為不喜歡那種在大庭廣眾前批評一個人或演戲的感覺,雖然覺得選秀是一種成名的速成班,可以快速地累積人氣,但我始終相信一位藝人需要長遠的規劃。選秀節目中參賽者當然也有富潛力的人,但在一個綜藝秀的系統之下能不能撐的久,還是得靠自己的才華和合作團隊的能力與創意。但是,如果真的只當一個節目來看其實還蠻有趣,而且至少還和音樂有鏈接。

◎你現在怎麼看華人音樂未來的發展呢?

我覺得現在的華人音樂是在迷失的狀態吧?

以前的中文樂壇,音樂當一種精神來做,那時候的唱片公司編制完整,作品的音樂性、定位、目的性,在規劃時一切清清楚楚,製作企劃宣傳都有很好的串聯,即使音樂中有時候也有明顯的參考和模仿意味,但大家似乎都很明確地知道要給大家帶來一種怎樣的情緒、怎樣的氛圍或怎樣的趣味。現在似乎都沒有了,大部分的唱片公司也不做這些事情了。

另外,以前一直是中文音樂指標的台灣音樂走向開始遠離大眾,大量「假文青」的氛圍包裝看來精緻卻少了血肉一味風花雪月,越來越難引起共鳴;所以中文音樂要加油,否則我們就這樣被自己搞差了。

◎除了華語外,其他中國方言音樂在馬來西亞會有市場嗎?

福建歌(台語歌)在馬來西亞北部(檳城)和南部(柔佛州)都還有人在聽,台灣鄉土劇在這些地方的收視率是不錯的,甚至有些閩南劇演員還可以來開拼盤演唱會。另外八、九十年代廣東歌在大馬是主流之一,但現在也許只在吉隆坡還有廣東歌的市場,其他地區就不行了。其實目前的狀況是,即使是中文歌(華語歌)年輕人也不見得多聽,已被韓語,英語歌曲的市場給瓜分了。

◎現在作為馬來西亞華創作者的標干,你個人有沒有壓力?

我想我最大的優點(還是缺點?哈哈),就是從來都沒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音樂人,就只是單純地覺得只要還能夠做和音樂有關的事情就很好了,雖然知道自己在這個行業已達到某一個階段,但當初的信念和態度其實沒有多大的改變。另外,我常常和朋友說,一件事做的好不好永遠是自己對自己的交代而不是做給任何人看的,所以我想我應該是沒有壓力的,因為我根本沒有在想和誰競爭,要到達什麼樣的高度等等。

◎如果現在生命可以重來,你會再選擇這條路嗎?

不會,生命中其實還有許多值得去嘗試和體驗的事,這趟音樂的旅程我想我已玩夠了。

◎你怎看現在自己的位置?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我想這些年在大馬經營的部分已趨向穩定,得到的也比付出的多太多,但這行永遠都是花無百日紅,接下來其實蠻想再跨出去一些,到中國探探看。因為這些年主要的工作都還是在大馬樂壇,創作則以台灣和大馬為主,所以趁自己還有體力和精力時想多去中國走走與觀察,加上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創作,期望可以多為中國的歌手寫一些歌甚至交流。

彭學斌

圖為彭學斌。照片取自彭學斌FB。

這篇訪問,仍然是我們用我們最熟悉的方法去進行,就是電郵;沒有面對面,只有文字的往來。雖然,他處的位置不在中心,但看事情卻來得很清晰。其實,每一個從事音樂行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想做點不一樣,佩服學斌在一個有限的資源下,去成就一件大事,這是一個很獨立的做法。在比我們更艱辛的環境下,那份勇氣、熱誠還有企圖心,都比別人來的更多。

你或許對學斌的認識,仍是停留在他創作給別人的作品,但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他背後的想法,《到此一遊》是一個能讓你更了解他的理念,還有現在馬來西亞華人流行音樂文化的一張專輯。

關於作者

Sophia

採訪編輯。喜歡音樂、喜歡看電影,覺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幸福。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