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在世界的角落呼喊未來:關於 2016 SXSW 我的筆記與思考(上)

1

撰文、攝影:李明璁

音樂淡入,從降落德州奧斯汀(Austin)開始,我說的不是那種公共場所會放的、可有可無的廉價情境音樂,是貨真價實的搖滾、鄉村、藍調或民謠。這機場規模不大,沒有免稅名牌店,但竟有播放 Live 的酒吧餐廳、和販賣音樂周邊商品與書籍的小店。出入境長廊掛著一排海報,展示曾發生在這個城市的傳奇演出,星光熠熠。就連行李輸送帶旁,都豎立裝飾以一把把繽紛彩繪的巨型吉他。

奧斯汀:現場音樂表演的世界之都

「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現場音樂表演的世界首都)」,隨處可見的這個官方標語(已沿用二十五年),如此自我定義出城市發展的大膽想像。我想,大概沒有一個音樂人、或喜好音樂的人,初來此地卻不會感覺心跳加速吧。

走出機場我跳上 Uber,司機是位剛有了第二個孫子的爺爺,他說自己與妻的相識就在 SXSW 開始在奧斯汀舉辦的某場表演,接著他問我 iPhone 裡有什麼台灣很酷的音樂可以介紹給他。我放了好友團阿飛西雅的歌曲,說他們幾年前也曾來此演出。他驚訝回應「aphasia(失語症)這名字太酷了」,然後就默默聽著。

破曉前的德州公路頗有滄桑電影味,我降下車窗,在微涼的晨風與沙塵的氣味中,和開車的這位搖滾歐吉桑,一起聽阿飛西雅的台味後搖爆炸。他是我遇見的第一位奧斯汀在地人,也仿佛是帶領我迎向 SXSW 這個巨大殿堂的 doorman。

SXSW:一個從中心到邊陲、再回擊中心的簡史

SXSW(South by Southwest,中譯「西南偏南」),這個有點怪異的命名,據說最初靈感來自希區考克的經典電影《North by Northwest》,且構思場景其實並不完全在奧斯汀,而是世界的中心紐約。原本只是幾個報社記者編輯與獨立音樂人,在1986年夏天因不滿紐約市府原本要舉辦音樂節延伸活動卻不夠自由開放,於是自立門戶想搞個小型、有地方感和實驗性的新音樂活動,沒想到一鳴驚人,轟動全美樂壇。

在奧斯汀搞音樂節,就地理區位而言的確「西南偏南」、似乎邊陲了點,且要和紐約分庭抗禮競爭文化詮釋權,這決定實在藝高膽大。畢竟在紐約談創新顯得自然而容易(華爾街從來不缺吹噓的創投),但要在世界的角落呼喊未來,則需要更狂野的熱情和不羈的想像。

邁入 1990 年代,這個獨立音樂節的參與人數快速增長,大約五百個樂團和歌手從近兩千組的報名裡雀屏中選,在二、三十個大小表演場所輪番上陣,而大型贊助商的金援亦隨之而來。1994 年,SXSW 的策展人們決定把夢做得更大,於是加入了電影節與多媒體展演;而後又在1997年後將多媒體展演擴充統稱為「互動節(Interactive Festival)」。由此共構出全新形態的 SXSW:互動科技X電影X音樂節。

許多傳奇開始在每年的奧斯汀被銘記下來,比如「虛擬實境(VR)之父」 Jaron Lanier  在 1997 年演說時,邀請全場聽眾鼓噪以干擾他的筆電,藉此闡釋互動科技的新意義。2000 年在 SXSW Interactive 週末登場後的星期一,作為網路公司創投指標的NASDAQ指數攀上歷史新高。然而不僅商業投資看重 SXSW,社會運動也於此串聯。2002 年,CC 創用(Creative Commons)發起人 Lawrence Lessig 教授在此發表重要宣言,許多自由軟體運動和社運工作者積極回並應展開行動。至於晚近十年,各社群網路、影音串流平台,更相繼以 SXSW 作為登台亮相或脫胎換骨的關鍵戰場,包括  Facebook、Twitter、YouTube、Spotify、Google 等。

20160415_SXSW 2016_15

今年,SXSW 的精彩歷史又寫下新的一頁:總統歐巴馬和第一夫人 Michelle Obama,分別在 Interactive 和 Music 分擔任 Keynote Speaker。他們來此並不是給個客套致辭或汎汎而論,而是有明確主題、具政策宣示與行動召喚意涵的重要政治演說(比如第一夫人就論及發展中國家女童的教育機會不均與數位落差等問題)。此外,《Star Wars》與《Star Trek》的導演、製片 J. J. Abrams 也來到擠爆的現場,既幽默又嚴肅地談機器人、人工智慧與科幻創作。

關於 SXSW 的一些驚人數字

如今 SXSW 早已不只是奧斯汀、或德州、或美國的年度盛事,更堪稱地表上最盛大的影音文化與科技盛會。根據近幾年統計,每年有購票的正式參與者約有十五至二十萬人,來自近百個國家地區。如果再加上為數眾多的本地市民、以及從德州其他城市蜂擁而來觀賞露天演唱會等活動的人們,十天活動期間的總參與人數保守估計至少有五十萬人。

20160415_SXSW 2016_00

今年在奧斯汀會展中心設立展示攤位、參與 Trade Show 的各國政府單位和公司廠商,更超過往年數量,多達五百五十個,而這還不包括同在會展中心但獨立出來的其他主題展,以及許多自行在外場開闢 showroom、或與各展演場地或相關商店合作的大型公司,比如 IBM、Amazon、Spotify 等等。

若單看音樂節部分的規模,不但完全沒有受到唱片市場嚴重萎縮的影響,反而與數位化趨勢同步並進大幅成長。從首屆的七百組表演者報名(當時都已遠遠超出原始預期了),到今年度竟有一萬多個樂團或歌手報名,最後「僅有」2100 組獲邀出席公演。換句話說,以音樂節正式表定的六天來算,平均一天就有多達三百五十組音樂人上場。這個驚人數字所呈顯的展演奇觀,即便是身經百戰的樂團或樂迷,都會瞠目結舌吧。

由此,整個活動給當地帶來的收益自然可觀。在 2006 年時,為期十天的盛會產值已達一億美元,到了 2015 年,更創下 1.6 億美元(約台幣 52 億)的紀錄。更重要的,SXSW 不只是每年曇花一現地刺激文化消費與周邊觀光,更進一步創造了可長可久的相關就業機會,並積極促成科技產業(無論是大型企業或新創公司)與文創產業的合作。以今年度為例,三大策展項目(音樂、電影、互動科技)的核心工作人員,就多達三百八十位,並提供了上百個實習職缺給在地年輕人(這還不包括各展演場所既有或因活動所需聘雇的當地員工)。

延伸閱讀:
在世界的角落呼喊未來:關於 2016 SXSW 我的筆記與思考(下)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