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世界的角落呼喊未來:關於 2016 SXSW 我的筆記與思考(下)

1

撰文、攝影:李明璁

我參加過很多國際性和台灣本土的音樂祭/節,撇開許多掛羊頭賣狗肉的不說(比如只是有音樂表演的政令宣傳或公關消費活動罷了),多數有口碑的音樂祭/節都試圖營造、或再現某種「Woodstock 原型」般的氛圍:在密集的兩三天內,人們離開日常生活,投入一個非日常或脫日常的場景,如山林海湖等自然環境、或公園港口等人造空間。在彼時彼地,音樂表演和聆賞參與共同成就了一場集體儀式,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感受到一些如社會學家涂爾幹在論宗教時所說的「神聖、超凡的共感」。最具代表性的像是英國 Glastonbury、或者日本 Fuji Rock,以及早期的墾丁春吶、野台開唱或日前剛熱鬧結束的大港開唱。不過,像 SXSW 這種截然不同的音樂節形式,我倒是初次體驗。

資訊洩洪:不只是 Live 表演的音樂節

首先,這個音樂節廣義來說,並不是從有表演節目才開始算起。雖然整個 SXSW 被分成三大區塊,但其實策展人非常重視音樂和電影和互動科技之間的連結感,並沒有生硬的把它們彼此切開、互不指涉。所以,在表定的音樂節尚未起跑之前,以互動科技為主的 Trade Show,已經隨處可見音樂的蹤影(更不用說,還有音樂主題書展、音樂器材與工具展等等)。

舉例來說,今年在各國官方展館中設計感最潮又炫的巴西館,他們就以「在歐洲『世界音樂』(World music)類型的銷售排行榜中,巴西本土作品佔很高比例」作為主訴求之一。而裝潢風格沈穩大器的德國館,則公開展示他們對音樂輸出海外的各種政策工具和創意做法、並聚焦推薦知名的重金屬搖滾音樂祭「Wacken Open Air」(閃靈就曾在那登上主舞台技驚全場)。而東亞三館: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展示,也不約而同都聚焦在音樂與創新科技的連結。

此外,給新創團隊初試啼聲(可能一鳴驚人)的機會,一直是 SXSW 的核心精神。今年以音樂為營運核心的年輕公司為數眾多,與當紅的 VR/AR 研發團隊並駕齊驅。歸納來說,我發現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趨勢:

(一) 音樂探索的系統化與便捷化:各種網站和 App,協助聆聽者搜尋、瀏覽、整理和串連各類音樂作品和展演活動,甚至能以此展開線上社交互動、型塑出不同類型音樂的分眾樂迷社群。

(二) 音樂流通的視覺化與互動化:當線上直播越來越重要,如何在強化視聽品質的技術基礎上,增加與直播同步的特殊視效和社群互動,便成了各家新創公司的訴求重點。

(三) 音樂商品的個人化與客製化:比如根據你的耳道測量來訂製一副舒適又專業的耳機,或者根據你的體型手形打造一把最適合的吉他,等等。

(四) 音樂生產的普羅化與趣味化:比如運用 AR(擴增實境)技術開發虛擬樂器,讓使用者可以更隨心所欲享受彈奏樂趣;或者各種影片配樂的比對軟體,讓你在自家 DIY 影片時也可以輕鬆配上相稱的音樂。

(五) 音樂募資的多元化與共享化:除了專門以創作或演出為訴求的音樂募資平台,比較新穎有趣的像是「數位打賞」平台(給在線上表演的音樂人小費以示支持)。

(六) 音樂分析的大數據與跨界化:包括由串流服務所衍生的大數據演算及運用、以及與各其他專業學門的資料連結(比如將音樂消費習慣調查結合心理學對情緒與認知的研究、或語言學對詞彙與符號的分析等)。

 

最後,則是為數眾多的演講、對談、或討論會,今年總共有超過兩百場音樂主題的講座,數目創下歷史紀錄。而討論議題之豐富多元,幾乎涉及音樂與所有專業領域(商業、政治、社會、人文、藝術、自然、科技、醫療、食衣住行等)的連結對話,而且多數都是走在時代前端、拒絕陳腔濫調的尖銳討論。作為一位音樂文化研究的教師與評論寫作者,這五天的資訊密度與思考濃度,實在是前所未有的飽滿充電經驗。比如,在一場滿座的「如何打造音樂友善城市」座談中,就有聽眾痛批洛杉磯警方對非裔青少年聚集練習饒舌與街舞時的惡意盤查。也有座談在討論如何配置一位「夜間副市長」,便利推動和治理一個城市充滿音樂景觀的多彩夜生活。此外,像是唱片公司、串流平台、詞曲創作和演出者、消費者之間的版權、分潤與損益拉鋸,也反覆出現在各場次的激烈辯論與協議討論中。

說真的,每一個主題光是瀏覽簡介,就精采可期恨不得場場都到。但平均一天四十場,等於同時段會有五到八場的音樂講座一起進行,殘念也是必然。而且別忘了,這還只是音樂部分,若再加上電影和互動科技(此部分更多)的講座,對參與者而言簡直是前所未有的「資訊洩洪」體驗。

隨身行程秘書:好用也必用的官方 App

20160415_SXSW 2016_00000

多到炸的活動讓人既興奮但也暈眩,我在報到第一天就領到三大本手冊(互動、電影和音樂),光是音樂一本就有兩百多頁,坦白說根本不知從何讀起,該往何處前去。幸好除了精美(但也厚重如電話簿)的紙本資訊,今年的 SXSW 官方 App(SXSW GO)做得極佳,不只好用更是必須使用。

像一個隨身秘書的概念,這個 App 從你註冊之後,就可以和手機裡的行事曆、社群網絡、搜尋引擎、影音串流、通訊軟體等加以連結整合,成為活動前中後最有效率的管理平台。你可以從隨性瀏覽開始,將感興趣的活動打個星號、或者連上 Spotify、YouTube 試聽試看,然後這個 App 後台的大數據系統就開始運作,並主動推薦你其他近似類型的主題活動、甚至引介跟你有相同偏好者的 Twitter 或 Facebook。每天晚上,它貼心地預先提醒你明天幾點有什麼活動在哪裡(並直接連上 Google Map),如果尚有空檔,它就會告訴你週邊還有哪些有趣的選項。此外,當有些你想去的活動不幸「衝堂」了, App也會提供你線上直播同步收看或收聽的機會,或至少之後能看到相關的報導與評論。總之,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功能都整合在這個 App 裡(對了,它還可以幫你訂住宿、叫車和推薦美食)。

直到活動結束回到台灣,我都還保留著這個 App,把它當成一個持續探索的新管道,繼續由此出發認識各地新鮮音樂、了解各種犀利觀點、聯繫各個參展單位或演出藝人。坦白說,做個 App 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台灣現在隨便哪個政府標案或行銷操作都可以輕易搞出一個 App(就像設立臉書粉專一樣,不過是「基本配備」罷了);問題是,介面好不好用、設計是否細膩,要讓人愛不釋手(而非載了後悔),才是關鍵。否則,徒具 App 形式空殼,非但難用甚至無用,反而有損主辦或策展單位的品牌形象。

軟實力硬道理:日、韓之夜觀戰心得

今年的音樂節部分,除了參與近三十場的演講座談(並利用網路線上收看了其他四十幾場),我在五天內也遊走了三十多個表演場地,聆賞五十幾場表演,雖然密度很高,但也只是所有演出份量的四十分之一罷了(當然,這還不包括電影和互動部分、以及整合性的 Trade Show 和其他延伸藝文活動)。一整個星期,我平均每天都只睡三、四個鐘頭,雖然累到最後終於感冒,但無論如何都希望讓自己徹底成為一塊超大容量的海綿,吸收這裡溢滿的一切有趣人事物。

限於篇幅,我就不一一細數所有參與心得了,僅就與台灣音樂產業和主管機關最為相關的參考對象——鄰近國日、韓,他們在 SXSW Music 的總體表現,做出一些觀察討論。

1933826_10153648041578051_7943112608400184210_n

圖片來源:iNDIEVOX

首先,我必須坦白說,從打團體戰的角度來看,台灣一開始就輸了大半。在 Trade Show 的第二天,多次參戰的 iNDIEVOX 負責人吳柏蒼(他所屬的回聲樂團也曾受邀來 SXSW 表演)感嘆地對我說:「走一圈台灣館旁的日、韓展區,會既感動卻也難過地想哭。」我完全同意:從規模數量、展示設計到選出內容,日、韓的用心與細心都令人驚豔讚嘆(也難怪雖然他們位居展場邊緣,卻始終人潮洶湧)。將音樂與文化科技(CT)產品或服務相結合,強調五感體驗,成為此次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換句話說,他們在 SXSW 所秀的,不只是科技、是音樂、是文化、更是涉及整體國家品牌形象的軟實力。

難怪直到今年,不管社群網路或傳統媒體,都還津津回味著去年 Perfume 在 SXSW 令人目眩神迷的高科技演出(無疑已成一頁傳奇)。而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奧斯汀紀事報(The Austin Chronicle),甚至用了「No Japan Nite, No SXSW(沒有日本之夜,就沒有 SXSW)」這般誇張讚譽的專文開頭,向讀者大眾評介此次的演出陣容(這應該不是什麼日本官方置入行銷的業配文吧)。

「日本之夜」的宣傳,其實從音樂節還沒正式開始前的 Trade Show 就開跑了,隨處可見的旗子、海報、酷卡、貼紙,不斷向各國參展人士發出訊息:「我們又來了!而這已是 SXSW 的重要傳統之一」。由有甚者,今年在電影節部分也舉行了 X Japan 這個國際搖滾天團的紀錄片《We Are X》全球首映,而團長 Yoshiki 將親自出席並做映後座談與現場表演。也因此,X Japan(Yoshiki)便順勢領軍了「日本之夜」,成為未演先轟動的話題。

紀錄片在奧斯汀重要歷史地標派拉蒙劇院(Paramount Theatre)登場,對 X Japan 的樂團歷史、成員情誼乃至生離死別的細膩回顧,感人至深令滿場觀眾起立鼓掌。映後團長 Yoshiki 隨即登台,以古典化的鋼琴獨奏優雅演繹他五十半生的搖滾靈魂。這既是對他親人與團員弟兄的致敬,也是和樂迷觀眾一起的追憶似水年華。然而就在彈奏一半時,Yoshiki 突然停下無法繼續,此時他身後的巨大螢幕正播放著 X Japan 昔日演出、意氣風發的團員們一同嬉鬧的模樣。他坐在鋼琴前,垂著金髮低頭啜泣。這一刻,我感覺整個戲院裡的觀眾不分國籍膚色,似已跨越界線地感同身受,在音樂與寧靜的籠罩下,成為一體(真的,「We are X」)。

結束後,Yoshiki 毫無巨星架子地轉往「日本之夜」的酒吧 Elysium(這也是隔夜台灣樂團代表的表演場所)又做了短暫演出和致詞。然後在熱絡的氣氛中,年輕獨立樂團與創作歌手輪番上陣。很顯然,母雞帶小雞的領頭效應絕對是有的,這不只是行銷手段,更深具音樂傳承的感人意義。或許台灣團隊在未來,也應多考慮這樣的組合方式。當然,前提是我們的天團或天王天后、及其所屬公司,能勇於突破自身框架,同時亦能放下一般性的功利考量,以國家整體利益和國際發展潛力的角度,來爭取在 SXSW 的創新演出機會。

而說到國家角色,相較於日本、台灣,甚至參展的全球各國,韓國政府的介入支持,無疑仍是此次最鮮明強大的。比諸「日本之夜」已有二十一年悠久傳統,「韓國之夜」在 SXSW 的歷史累積,其實甚至比台灣還短少。但也因此,他們所投入的程度令人歎為觀止。舉例來說,在「韓國之夜」演出的各團,都華麗地配備大型屏幕和影像視效(在 SXSW 多數演出並沒有這樣規格);此外,他們也從韓國帶來一整個團隊:從媒體公關到工程技術人員。韓國文化振興院(KOCCA)對此著力甚深且毫不掩飾。他們不只是單純補助幾個團飛來演出,更是透過外交、新聞與科技等部門的整合進行此次的特別任務編組,而這就是近年來韓國官方和企業念茲在茲的「文化科技」(CI)戰略佈局。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由此,整個「韓國之夜」的設計感十足,就是場精心安排、一切到位的大秀。它的 Lineup 頗有意思,雖然總體名為「K-Pop Night」,但卻又不是一般理解的偶像派韓流音樂,而是刻意選擇不同類型(甚至有些前衛)的音樂風格,藉此向世界展現與主流 K-Pop 不同、但又多元並存的 indie 能量。在我看來,這的確體現了韓國樂壇在接下來的「後偶像」或「後江南 Style」年代,所必須有的前瞻態度。這一晚,站在我身旁的韓國技術總監,不只專注音控,甚至有時還跟著滿場群眾振臂歡呼,他的驕傲感不言而喻,但我的焦慮感油然而生。

Keep Weird, Keep Live:Bye Austin. Hello to Taiwan!

為了趕回台灣給學生上課(這學期剛好在台大開了很大班的「音樂社會學」),我不得不在 SXSW 的結束前夜就先行離開,也因此非常殘念錯過了幾個台灣樂團代表的精采表演(儘管我和他們其中幾位,在當地已有相當愉快而深入的分享和討論)。如果可能,我也想在台灣樂團演出後,在台下或隔日進行一些國際觀眾的訪談,深入了解他們的感受、想法甚至評論。希望未來仍有類似機會,能累積我們對台灣音樂輸出海外的反饋理解,這絕對是為政者、產業人、乃至創作者都應該知道的重要參考資訊(韓國的 KOCCA 就很努力扎實地在進行這些研究)。

雖然這次在奧斯汀只有短短一週,但因為行程滿溢、資訊濃度極高,我彷彿走進了一個時空無限放大的不同宇宙,以致於抽離的那刻恍若隔世。在機場候機時,我和一位來自舊金山、帶著奔放雷鬼裝扮的黑人樂手閒聊,他說他曾去過北京想學中文,但因為那兒的空氣太糟、氣氛不夠自由(他很關心西藏議題卻因此常被警告),所以後來他聽了朋友推薦,改來台灣學習。他竟然就住在台大附近半年,說不定我們已曾擦肩而過,或者在 The Wall 之類的場所共同聆賞表演。

20160415_SXSW 2016_0000000

他說:「台灣非常有趣,真的,不是客套。那裡就像個實驗室,有點混亂但開放自由,好像什麼都可以搞進來、加一點這個或那個的玩。」我笑了,我憂慮的家鄉被奔放的他講得那麼充滿希望。他反問我:「那你會跟你的學生、或者送你來考察的政府說,SXSW 或 Austin 給了什麼最重要的啟發呢?」我又笑了,千言萬語的感想該從何講起。

候機室旁的紀念品店展示著一排童裝,嬉皮風的童裝,與其說可愛,不如說有點古怪。也難怪,衣服胸前繡著斗大的字:「Keep Austin Weird!」。是啊,讓奧斯汀永保怪異,多麽酷而有態度的城市認同與願景。於是我指著那衣服回答他,就是這個吧。因為怪氣,所以SXSW從全球中心的紐約發想卻在這裡落實舉辦,在世界的角落狂妄而躁亂地呼喊未來。然後也因為SXSW,奧斯汀可以這麽繼續瘋狂做夢。

準備起飛了,我對奧斯汀的臨別一瞥,是登機門前的電視螢幕,它播著班機資訊,最後切換到一個彈奏吉他的特寫畫面:「Keeping it Live」。這真是神來一筆的安可曲了,想想有哪個城市的機場,會在送走乘客時,說出這樣充滿搖滾靈魂的 bye bye。

Bye weird Austin, Hello our Taiwan,願音樂的原力與你同在。

iNDIEVOX VA Radio 特別介紹:

iNDIEVOX 在這次 SXSW 的展覽上獲選為官方精選攤位,並向與會者介紹他們未來即將推出的服務(VA Radio)

VA Radio 是一項由 iNDIEVOX 自主開發的新形態音樂推薦系統,藉由標記情緒的高低(Valence),還有積極程度(Arousal)來判定受測者目前的情緒狀態。iNDIEVOX 將網站上的音樂加以分類至 VA 情緒座標軸上後再對應到每個人感受略有不同的情緒,如此便能更精確地根據情緒推薦音樂作品。

由 iNDIEVOX 曝光的 VA Radio 畫面。                        圖片來源:吹音樂

由 iNDIEVOX 曝光的 VA Radio 畫面。 圖片來源:吹音樂

延伸閱讀
在世界的角落呼喊未來:關於 2016 SXSW 我的筆記與思考(上)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