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專訪 2016 臺大音樂節總召黃榮毅/不要讓「校園的音樂節」侷限想像

0

20160425_NTU Music Festival_01

大約一個月前,臺大音樂節在粉絲專頁上投出震撼彈,公佈來自《中國好歌曲》、〈野子〉原唱蘇運瑩跨海演出,引發不小話題,為此音樂節打響了第一炮。隨後也陸續出現,包括八十八顆芭樂籽 、1976、滅火器等在當今台灣各大音樂節炙手可熱的名子。然而今年邁向第三屆的臺大音樂節,卻不走常見的野台演出模式,還擴大舉辦,加入囊括音樂文字、舞台攝影、器材操作等不同面向的「工作坊」,實驗遊戲的「音樂實境密路」,以及收集台大校內各處聲音與畫面的「台大聲景」,並串聯起這些企劃,重新建構音樂節的骨肉。聲勢頗大,儼然想大破大立一般大眾對於「校園音樂節」的想像。

從內部改變,建立了全然不同的校園音樂展演風景

本屆臺大音樂節的策畫團隊並不只侷限於臺大本體,而是由分別來自五所不同大學的學生所組成。採雙總召模式,由黃榮毅負責音樂內容與實驗活動整體的策畫,另一位總召吳家睿專司處理資金贊助、行政事務及音樂節活動管理。成員則分成活動、公關與行銷三組進行,在專業領域上各司其職。「跟前兩屆比起來,我們算是一個野心比較大的『行銷團隊』。大約在去年 11 月就開始籌畫整體的行銷企劃,並從粉絲專頁上線後就不停調整執行方向,要替音樂節累積更可觀的聲量。」於是從公布卡司的發文效果,到總 Line-up  有將近五千個讚、三千次分享,皆是他們自豪的成果。

20160425_NTU Music Festival_02

「如果只發生在臺大的話,可能又會像普遍學生會辦的活動。」黃榮毅提起,並不想讓「校園的音樂節」侷限住內容物發展的想像,他想建立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校園音樂展演風景。若要達到此目的,勢必要放寬自己的眼界,就需要有一個所有人都可認同的理念呈現、跟外界對話。

主題「趁我們還是學生」因而誕生。並不只是由於團隊成員都還是學生,同時也可以代表著這個音樂節可塑性高、沒有商業包袱,其實就能做出不同嘗試。他說:「畢竟我們並沒有那麼多預算,如果只關注在野台的演出,讓活動看起來很熱鬧、Line Up 很強,呈現出的一定就跟外面的商業音樂節沒兩樣,甚至還相差甚遠。團隊的人普遍都參加過很多音樂節活動,可能對於『每次都只請某某團來表演』已經覺得有點膩了,大家都是想在音樂節嘗試做一些不同事情的人。」

趁還是學生,便是我們的優勢

「其實我覺得一個成功的音樂節,像簡單生活節,大家可以在裡面很愜意地找到自己想從事的活動,是非常棒的策展前例。先說我並不是想讓臺大音樂節成為一個嚴肅的音樂節,但正因為我們沒有售票上的壓力,全部金額仰賴贊助、不會有虧損問題,以我們學生的身分,其實可以試著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不然我們怎麼辦都辦不贏簡單生活節啊!(笑)」既然沒辦法跟成功的音樂節比擬,就不要只是複製,反而可以去嘗試構想未曾有過的新企劃。

包括從 4/21 在海邊的卡夫卡舉辦的講座打頭鎮,緊接著活動移至在小地方策畫 Unfaced Party 瞪鞋音樂會,在 Venture Lab. 空間發聲的文字、取樣工作坊。並在展開為期兩天共 27 組演出團體的野台演出前夕,另還有四場在台大校園的大型講座,與為期一周的唱片行策展。問起印象最深刻的企劃發想,黃榮毅提及是由 StreetVoice 音樂總監小樹統籌的「音樂實境密路」。

20160425_NTU Music Festival_03

他憶起,前陣子在個人臉書上看到小樹老師問及有沒有人想做個關於音樂產業的桌遊,促使了此次合作的契機。實境密路是一個真人版的角色扮演遊戲,開關處會給參與者一個神秘的包裹,裡面分別有各種音樂人物的任務與線索,例如樂評、展演空間經營者、詞曲作者等…。引用小樹老師的舉例來說,你要當歌手,就會面對 A&R、經紀公司與展演空間的選擇,若沒有成功達到平衡,就無法達成最終目標,像是在小巨蛋舉辦萬人演唱會。「這並不會像一般的大地遊戲讓你輕鬆過關,畢竟每個音樂產業人士都有自己的責任與限制(大笑)。」

經營品牌最重要的不是讓最多人看到,而是「影響」最多的人

當接下總召一職後,身分就變成一個品牌的經營者,必須瞭解更多關於品牌運作、行銷與組織管理的知識。而從音樂創作者轉變成策展人,對於黃榮毅來說,最大的挑戰便是與業界有真正的合作。「以台大聲景為例,我們收集來自臺大校園的聲音作記錄,再由林瑪黛的合成器手黃少雍老師編曲,濁水溪公社的鍵盤手蛋老師則在工作坊帶領學員做台大聲景的 Sample 編曲練習,真正利用台大的聲音景像進行創作。不過還是會擔心,最終成品是否會符合前輩們的期待,仍是我最緊張的一件事情。」

延伸深度足夠的內容物、再經由各種行銷宣傳帶來關注,最後以巧妙的活動設計建立影響目標人群的觸角,便是黃榮毅的目標。於是,他選擇了使用「募資」平台,想嘗試募資在傳達理念、宣傳與行銷中,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許還可以透過此平台,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接觸到臺大音樂節。「我認為經營一個品牌最重要的並不是讓最多人看到,而是『影響』最多的人。」他期許的是,後續能否產生實質的感動與回饋的漣漪,並透過台大音樂節這個品牌的建立,有了一個能夠影響年輕閱聽群眾的機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思考與刺激。

採訪:Duke 資料整理:Jessie C. 撰文:戴居 照片提供:臺大音樂節

關於作者

戴居

曾任 Blow 吹音樂與娛樂重擊旗下音樂網站 Taiwan Beats 採訪編輯、第四屆中壢發條音樂節行銷組長。現為「台灣搖滾映像誌」共同策劃人暨主編、「台灣音樂書寫團隊」成員之一,並於好意思 Café 擔任演出活動企劃。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