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專訪中坡不孝生╱樂評人中坡不孝生的二十道陰影

0

文╱Cello Kan

自網絡普及後, 音樂隨便都都能取得,樂評更是誰都可以亂寫。從前還有權威樂評人,例如:David Toop(雖然他文章十分精彩,但是沒有一定的音樂素養,非常難懂)。而 Pet Shop Boys 主唱 Neil Tennant 在還沒當主唱前,也是著名英國著名青少年雜誌《Smash Hits》(這本雜誌進入千禧後,抵不住網路的革命,已經跟大家說再見了)中寫樂評。今天有見解、有養份的音樂文字已愈來愈少,再加上大量的資訊如潮水般湧入,閱讀樂評的人已經很少,更談不上追蹤特定樂評的文章。

Smash-Hits-Adam-81-cover

《Smash Hits》雜誌封面

前陣子,有朋友跟我說台灣有位樂評人叫中坡不孝生,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我,於是就找來看看怎麼回事,誰知道一看便一發不可收拾。他的文筆非常跳 tone,但卻言之有物,質量甚高。

他寫了不少台灣的另類樂圈,很多我都沒聽過,但從文字的勾劃便能引起我上網找來聽或看的衝動。他的文字正好填補了我近十年來對台灣樂團史失去的片段。而收到他根據訪綱回答的內容時,我又不禁拍案叫絕,心裡實在驚訝,又不小心笑了出來。

Q1 小時候是聽什麼音樂長大?

1980 年代當代(滾石、飛碟)國語流行曲、台語老歌、日本演歌、B版流行口水歌翻唱、上述各類流行名曲 cover 純演奏(台灣父執輩俗稱為「輕音樂」)。家裏沒有主動購買歐美唱片或卡帶的傳統與習慣,以收聽廣播電台放送為主,所以在大學以前,對西洋流行音樂藝人、團體,完全不熟且無感。後來是因為有了 YouTube 以後,才發現當年的那些「西洋熱門流行音樂」,早已經透過廣播,默默形塑了個人後半生的音樂審美觀與品味。

Q2 第一張購買的專輯是?

在台北松山饒河街夜市購買的小虎隊盜版合輯卡帶是我的第一卷卡帶;專輯則是張雨生 1989 年的《想念我》(但還是在夜市買的盜版卡帶!家裡的卡帶幾乎都是在夜市買的盜版,因為沒錢,父母家人也沒有任何音樂素養跟「品味」)。真正第一片正版 CD 專輯,是高中時代(1999年),在台北車站「光南大批發」買到的伍佰《浪人情歌》專輯。

11235098313_fc43dd4789_o

《浪人情歌》專輯封面。photo via xissey@flickr, CC License

Q3 有哪一些人或音樂人影響你?

如《搖滾黑白切》書中自述,依序為伍佰、濁水溪公社與 1976。伍佰讓我知道世上有「搖滾」這件事、LTK 讓我理解有「地下樂團」這件事、1976 則是讓我從此迷戀上廣義的「英式搖滾╱舞曲」,為我打開認識 80 年代之後英美流行音樂之門,以及實踐本土「文藝青年」創作之路。

Q4 成長的環境對你的聽音樂有沒有什麼影響?

環境之影響,非常巨大!如同書內〈人間四月天,愛恨五月天〉一文所述,自己的國中與高中,皆就讀於城市邊緣、俗稱的「流氓學校」。基本上,同儕間沒有任何對音樂擁有特殊品味之人(那些人不是一群聽當季流行歌,就是去吉他社抽菸 cover 「日本視覺系」的青少年罷了),加上本人當年個性古怪孤僻,隨時必須面對某些「敵人」的「文攻武嚇」;後來幸好與某位摯友在學校山腳下的唱片行「發現」了「伍佰」這件「心戰武器」,得以用藍調吶喊,以搖滾發洩不滿。

Q5 什麼開始寫樂評?是怎麼樣情形下去寫的?

2003 年,在系刊上第一次發表跟「音樂」有關係的文字,寫的是聽完Joy Division(想不到我跟他會有同樣的喜好)的感想,純粹只是基於對這個「cult band」的「信徒狂熱」,想要「傳教」一下;畢竟那個年代,母校熱音社裡成員常聽或練團用的「主流搖滾」,就是被「後人」俗稱的「台北文青三搖」:英搖、民謠、後搖,以及「油漬搖滾」(grunge)。

Q6 持續發表的動力為何?

非常「素樸單純」的原因:想紅、「中二病」、更重要的是賺稿費……當然也有不想被人「看不起」的純粹情緒發洩,但更多時候,是不甘願看見當時一些「比較有趣」的樂團,被主流媒體埋沒,一廂情願地「仗義執言」。當然,恩師的鼓勵也有關係,台灣 90 年代知名藝術家連德誠老師的創作,一直影響我很大,但他後來跟我說:「你的文字比畫作有趣。」師父一句話,就此「棄畫從文」!

Q7 你覺得你對音樂的態度在寫樂評前和後有沒有區別?

非常大的區別是,寫樂評前可以像個「粉絲」一樣,依自己的心情與喜好,恣意發揮;寫樂評後,面對公眾批判與壓力,就要「裝出」一個「所謂樂評人」的「公眾形象」,仔細研究創作者資料背景、典故、歷史,琢磨文句、企劃主題、想出「吸睛」的標題……其實很累,但這種自我要求與訓練,某種程度也打下了後來曾經從事「廣播廣告文案」的一些基礎。

Q8 你怎樣看中國流行音樂這一塊?我讀到你文章有提一些中國藝人,但沒有關於中國的樂評?

對中國藝人的認知,曾只停留在「黑豹」、「唐朝」跟魔岩中國火系列;雖然後來為了寫樂評有研究過一些,但真的發自內心,聽不習慣;小弟自認為還是比較「本土」一點的人,寧願以行動(文字、買唱片、觀賞表演)支持台灣本地創作,畢竟兩岸之間,隔著一道實體與心靈的海峽,對所謂的「中國」,非常無感。

Q9 如何看待數位時代?

七個字:「一場遊戲一場夢」。其實自幼是痛恨電腦、電玩遊戲,卻不得不一直被時代的刺刀往前逼著前進的數位世代,但只能認命。雖然還是覺得現在能隨處下載、在線上欣賞音樂很方便,但更喜歡買 CD、逛唱片行挖寶的古老浪漫,非常矛盾。

Q10 我看到你花了不少心思在台灣非主流音樂上,你對主流音樂有什麼想法?有寫主流的音樂嗎?

其實,小弟感覺從 2006 年之後,台灣以往約定俗成的「主流╱非主流」間的「柏林圍牆」,早已經被某些被「標籤」為「小清新」、「文青」的創作者給推倒,例如陳綺貞、張懸、蘇打綠這「台灣文青三寶」。不知是否與整體社會氣氛有關,因為從 2006 年「簡單生活節」後,資本龐大的「主流唱片公司」,就已經開始收編這些以往被視為「非主流」的人,甚至「挪用」相關元素,把原本是「主流」的藝人「文青化」。個人認為,例如田馥甄就是「利用」了王菲、陳綺貞、張懸的元素。感覺就像台灣 1970 年代對「民歌運動」的收編,以及因為五月天爆紅後,2000 年代起對「台灣地下樂團」的馴化。

若以傳統想像與歸類的主流音樂來說,偶有單曲佳作,但僅止於私人欣賞,不會主動推廣;主流音樂基本上除非已過了一段時間,成為公認經典(例如王傑、張雨生、庾澄慶、齊秦……等),我才會想寫。

以下列舉六首,我喜歡的近年來「主流偶像」單曲,其實都有點 80 年代我所喜好的各類型「主流音樂」的影子。

  1. 炎亞綸〈一刀不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5GF3Xfza7g
  2. 李毓芬〈是我不夠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vIwqyiaJw
  3. 鄧福如 Afu〈前面路口停 ft. 小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0HEfQIsks
  4. Dream Girls〈流淚也要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WtSS4j0q0
  5. 神木與瞳〈崩裂前聲嘶力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P1kwMqnEE
  6. 羅志祥〈幸福獵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2niEuiXcI

Q11 為什麼你會留意到唱片封面設計?

一來是本科系畢業,對於視覺藝術的興趣,二來是發現台灣當時(2000年)台灣唱片封面設計,與國外有巨大落差,三來是對發掘「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史」的興趣;其實,高中第一志願本來是歷史系,自幼對古文物蒐藏一直懷有熱情,而唱片封面,就是歷史的證人,透過收藏的二手 CD 或卡帶封面,遙想某個年代、考證某些說詞。

Q12 我看到你的文筆,是有著「打著紅旗反紅旗」的感覺,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文青(偽文青)嗎?

我的風格一直都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無誤。我絕對不是「文青」,而是一個「文化流氓」,跟電影《無間道》裡面的劉德華或梁朝偉,為了生存,不讓父母擔心,永遠在當「臥底」,持續與「鬼島大環境」與「政治正確」,鬥爭中。

Q13 可以推薦五張你一輩子聽過最爛的專輯?原因是?

原因就是對以下藝人本來就存有非常嚴重的偏見,二來就是無法忍受一股連防毒面具都對抗不了的「江郎材盡、擺明撈錢」的銅臭腐敗氣味。五張如下:

  1. 周杰倫《驚嘆號》
  2. 王力宏《火力全開 新歌+精選》
  3. 五月天《人生海海》
  4. 蘇打綠《無與倫比的美麗》
  5. 蔡依林《呸》

在人人都可以當樂評人的今天,中坡不孝生能把文章結集成書,當然有著他的本事,如果你想試圖了解台灣近年的地下音樂發展,這本是不可或缺的指南,當然前提是你要接受他那種帶有神經質的文字。

當我正苦思題目是,猛然看到他原來在回信時已經整理好,自訂了一個非常不得了的標題。是的,這次題目是他訂的。中坡不孝生還有一個絕活,就是反客為主,轉守為攻。這種有趣、有種的人,說實話今天實在不多。

 

《搖滾黑白切》書籍資訊

作者:中坡不孝生
出版社: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6.05.10
購買請洽博客來作家生活誌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