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第 9 屆金音創作獎】亞洲中文音樂這樣獎 官辦、傳媒與民間各有任務

0

金音創作獎(GIMA)在 2018 年邁入第 9 屆,10 月 26 日邀請新加坡線上音樂獎 Freshmusic Awards 創辦人陳玉能、廣州「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組委會秘書長老丁,與曾多次擔任金曲及金音獎評審的小樹(陳弘樹)對談,為金音獎強化亞洲音樂交流增辦的系列活動之一。

講座以〈我們就愛這樣獎──亞洲各地中文音樂獎的美學探討〉為題,由民間、傳媒及官方的角度討論了音樂獎項構成、評審團組成、以及未來的影響力等主題。多屆金音獎評審、資深樂評陳玠安擔任主持人。

Freshmusic Awards:灌溉評審也培植聽眾

2006 年開站的網路音樂雜誌《Freshmusic》每年舉辦的 Freshmusic Awards 沒有實體頒獎典禮,評選過程也相對較為神秘。創辦人陳玉能解釋,今年邁入第 11 屆的 FMA 是由 18 組星馬媒體人、樂評及音樂節決策者選出最終獲獎名單,評選範圍包括全年於星馬、台灣與中國等地發行的中文音樂作品。一般來說,評選方式是由 Freshmusic 團隊提出初審名單,再統整 20 名評審的評分,排出年度最佳/十大專輯、最佳/十大單曲等獎項。

FMA 如今是新加坡碩果僅存的中文音樂獎,一路走來因其目標與限制屢經調整。陳玉能解釋,一開始基於團隊自我期許與熱情推出的獎項,在第 5 屆後因迴響與關注度而提升了推廣的意識,真正做出變革則是在第 9 屆。一開始 FMA 獎項多達 15 個,後根據評審專業範圍而刪除了作曲、製作等技術獎,又考量推廣力度將最佳獎擴大為十大入圍名單,明年預計將補回最佳樂團與組合獎項選拔。

陳玉能表示,FMA 自第 8 屆後完全只請傳媒界與音樂節決策人士參與評審,希望透過評選過程擴大評審成員聆聽中文音樂作品的深度與廣度,在主流音樂場景造成加乘效應。他描述,「(部份評審)平時不一定會吸收到這些音樂,把入圍名單給他們評選,可以逼他們聽這些音樂,灌溉他們的聆聽範圍,接受不同類型的音樂。」他舉例,在第 8 屆 FMA 獲獎的台灣搖滾樂團「Hello Nico」便因評審賞識,後獲邀至新加坡演出。

FMA 於內希望為更多海外音樂人培育在星馬的聽眾與市場,於外也試圖將星馬的優秀作品推廣到亞洲其他地區,評審團組成也依照這樣的目的持續調整。陳玉能表示,團隊也會根據評審聆聽口味多年來的延展度適時更替陣容,明年起則將擴大新加坡以外的評審人數,以期擴大影響與交流範圍。另一項可能的變革是納入英語作品,更忠實地反映本地語種組成。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以赤子之心傳世代之音

由《南方都市報》2000 年起主辦的「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是中國首個參考美國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設置的音樂獎。在獎項上有年度專輯、歌手等通類獎,依風格分的搖滾、民謠等類型獎,年度錄音、製作等技術獎,以及地緣關係設置的粵語類獎。評選範圍以提名制囊括當年度於大中華地區發行的華語作品,這也包括閩語、蒙語等語種。

今年接下組委會秘書長職務的老丁表示,由媒體主辦的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評委多為媒體從業者及樂評人,也納入音樂圈專業人士。因應嘻哈、電音等曲風崛起,也補充相關專業者進入評審團。在廣州舉行的評選過程一般分為提名、入圍及決選三輪,是中國最具評選公信力的音樂獎之一。

小樹觀察,許多傳媒獎關注作品銷售及人氣勝過音樂自身品質,而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在音樂本位上是站得很穩的。老丁指出,近年紙媒生存環境艱困,而頒獎典禮畢竟還是需要經費,許多音樂獎向市場與流量靠攏,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依然致力捍衛審美標準,「可以說在中國,像這樣做音樂獎的媒體大概沒有幾個了,剩下我們了吧。」

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在通類、技術等主單元獎項外,也有針對頒獎典禮設置的副單元,今年的評審團特別獎得主為陳珊妮的《戰神卡爾迪亞》與羅大佑的《家Ⅲ》。老丁解釋,副單元獎項也非全基於流量考量,更希望是邀請以小差距票數錯失獎項的音樂人、或音樂表現優秀的主流歌手參與盛典。

金音獎:貼近創作源頭與產業變化

金音獎創立於 2010 年,是金曲獎外另一音樂大獎。與金曲獎的主要區別在於有更細緻的樂風分類、更重視原創成分,也接受以數位發表的單曲作品。據文化部影視局描述,金曲獎為國際化、明星級的獎項,金音獎則是培植創作能量的搖籃。

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小樹認為,金曲與金音獎的差別不宜以主流及獨立的用詞劃分,除非僅以資金面而論。他肯定金音獎掙脫歌詞、語言的範疇,以更音樂的方式討論音樂。小樹指出,目前大部分的藝人都因應潮流變遷而在作品集中跨越多種類型風格,這並非音樂創作的常態。若金音類型音樂獎影響力更加落實,市場或可支持創作者專注深耕同一類型的樂風。

小樹觀察,目前金音獎在媒體聲量上仍然較為邊緣。許多人不清楚金音獎的主旨與內容,官方可能也仍在調整金音獎的核心價值。他特別以當時幾乎毫無名氣可言的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校友黃宇韶以畢業製作《Small Deer》入圍第 9 屆金音獎最佳創作歌手獎與最佳新人獎為例,指出金音獎確實沒有知名度的包袱。小樹認為,下一代音樂新秀不建築在名氣上的影響力已在醞釀,金音獎應該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不自限於傳統標準來頒獎。

關於作者

傅 莞淇

文字工作者。曾任《風傳媒》、《上報》國際線記者。喜歡音樂、城市與故事。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