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 5 日,Taiwan Beats 邀請到《小白兔通訊》的編輯因奉,和泰國 RockOnRadio 主持人、The 10th Saturday 鼓手Bom Suwatin,就台泰兩地的音樂場景進行對談。
Bom 於 2001 到 2007 年間擔任泰國天團 Potato(โปเตโต้)創團鼓手,該團臉書粉專目前粉絲超過 240 萬,在泰國囊括無數主流音樂獎項肯定。自 2006 年起,Bom 也是獨立樂團 SUPERSUB 的鼓手。去年,他一度在華納兄弟底下的廠牌 Wayfer Records 擔任音樂行銷經理(Music Marketing Manager)。但由於無法習慣管理職,不到半年便離職。此後回到 RockOn Radio 繼續從事超過 5 年的 DJ 工作,並開始經營自媒體。Bom 的 YouTube 頻道主要分享自己的打鼓影片,至今有超過 16,000 人訂閱。他另外也創立全新品牌「Hear East」,立意促進東亞獨立樂團連結。
這次前來台北,Bom 將他一路走過泰國主流與獨立音樂場景得到的經驗與觀察,與在場聽眾分享。
何謂音樂場景(music scene)?講座一開始,因奉就給出對場景的定義:「一系列多半在實體空間中發生的音樂實作」。他以台北為例,概括速寫當今的台灣獨立音樂場景,向聽眾簡介了台北現有的 live house,如 The WALL、Revolver、Pipe、小地方;唱片行有小白兔唱片、THT 及 PAR Store;其他還有近年來流行的錄音室現場演出(studio live session)的場所等。
對此,Bom 環顧四周,提到現下泰國可容納 100 人以下、同 Revolver 大小的音樂展演空間並不超過 5 家。大部份的空間多半非常大,像是專門為舉辦大型演唱會的場地;而剩下的是附有舞台的酒吧。「人們到那裡只是想要聽一些樂團 cover 金曲,或者是聽他們早就知道的音樂。」Bom 無奈地笑著說。在曼谷,過去有結合餐廳、酒吧與演出空間的「PLAY YARD by Studio Bar」作為獨立樂迷的聚集地。PLAY YARD 今年 2 月因租約到期停業,現有新起的「De Commune」值得注意。

(攝影:周柏辰)
音樂媒體與自媒體:蓬勃但破碎
在台灣,有較傳統的音樂媒體如 Taiwan Beats、吹音樂、樂手巢;自媒體方面有宇宙電波、耳道運行式、那我去聽音樂了等;另外也有廠牌、promoter 與相關產業的粉專發佈音樂相關資訊。而台灣的音樂社群,有線上的像「URBAN UNION 節奏藍調在台同鄉會」、以販售唱片為主也籌辦表演的「先行一車」,還有水晶唱片負責人任將達主辦、討論音樂文化及產業的「跨東亞音樂社群」(TEAMS Project)。
在聽眾這端,兩地有些相似之處。因奉做了個比喻:過去台灣聽眾的聆聽路徑,可能是從五月天到至美國樂團、再回頭聆聽台灣的獨立音樂,而現在聽眾可能是從五月天直接跳接到落日飛車;在泰國,過去音樂社群中的聽眾多依循美國的品味,現在由於泰國獨立音樂社群的蓬勃,有部份聽眾會以泰國獨立團為中心,透過線上播放清單找尋相似樂風的亞洲樂團。
在自媒體這塊,因奉表達了對台灣現狀的憂慮。他認為現下台灣的音樂評論相當碎片化,從個人的臉書頁面,到刊載在販售情調生活的雜誌等,幾乎隨處可見。人們容易透過臉書相互連結,卻也因此無法產生客觀的音樂評論。據此,Bom 回應:「音樂媒體必須要成為像索引(index)一樣的存在。」既可以成為樂團走出去的窗口,也能成為音樂人的建議提供來源。
如何看待音樂節?
在音樂節方面,因奉援引了《小白兔通訊》第六期的文章〈後野台時代音樂節大亂鬥〉。在該篇文章中,因奉與同事就 2013 年至 2018 年的音樂節做出一系列統計,包括數量、分類和地理位置分佈。他們發現,台灣音樂節的數量自 2013 年的 20 個,增長到 2017 年的 35 個,舉辦的區域也不斷擴張。
在泰國,音樂節多半是由廠牌和轉型後的廣播電台主導。現今泰國的音樂節分眾相當明確,光是獨立音樂,便可用類型如另類搖滾、Synth-Pop、電子樂、金屬等作出區分。近來更有主打位於偏遠郊區、體驗大自然的音樂節。Bom 提到,如 11、12 月時值泰國的涼季,音樂節可能高達 10 個。

(攝影:周柏辰)
針對台灣音樂節如雨後春筍冒出的現象,因奉同樣表示擔憂。他提到,過去樂迷參與的模式是由下(展演空間)到上(音樂節),但現下的樂迷多半只是參與音樂節。音樂祭雖然擁有躍進式的能量,但也相當短暫,「就像一個暫時的音樂場景」,不知是否能真正幫助和延續環境。因奉也提到,自從地下社會於 2013 年停業後,live house 的相關法規仍沒有進展。
「別讓音樂淪為一時的風潮,要把它經營成長久的文化,」Bom 這樣說著,「大家要一起把社群打造出來」。
政府補助 vs. 背水一戰
另一方面,關於政府補助,因奉提及台灣有許多人認為:政府直接補助樂團錄製專輯,可能反而不利於樂團的發展,希望補助能以更多不同形式幫助到產業。對此,Bom 提到,每次有泰國的朋友聽到台灣政府居然會資助創作者,第一個反應都非常吃驚。
「但我們要怎麼存活下來?」Bom 認為,就是因為泰國的音樂創作者沒有來自政府的援助,「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它視為一份真正的工作。我們必須辭掉其他工作,我們必須作出犧牲,然後想盡辦法成名。這是我們唯一的辦法。」
Bom 以自己的經驗出發,想起過去與唱片公司簽約時,聯繫窗口篤定地和團員們強調:你們必須辭掉其他工作,犧牲你們的一切。而這般的壓力,確實也令 Bom 退無可退。「如果你們很想要賺錢,從音樂創作裡面是可以聽得出來的。」他說。
跨國合作與獨立音樂的南進
提及日本對於台灣和泰國的影響,Bom 舉例,泰國女子偶像團體 FEVER 搭上泰國 Synth-Pop 風潮,打破了過去泰國偶像團體的典範。幕後製作便是獨立樂團 Gym & Swim 的主唱、同為偶像團體迷的 Chalerm。在音樂類型上,正是搭上了亞洲現下風潮──在泰國,現下流行的是 Synth-Pop。而在台灣,也能看到新浪漫風潮(Neo-Romantic Wave),以及 City Pop 的復甦。
「打個比方,主流就像是一台大卡車,體積又大、移動又慢,」Bom 描述,「而獨立就像是腳踏車,體積小,而且你可以藉由它移動到任何地方」。Bom 以落日飛車為例,去年 11 月他們受邀至曼谷的 Mangosteen 音樂節表演,在演出之後獲得觀眾大量的迴響。
問到關於自媒體經營,Bom 鼓勵聽眾:「現在馬上開始做!」他以自己現在經營粉絲專頁和 YouTube 頻道的經驗出發,提出呼告:「有些人腦中想著要最好的內容,但是如果你每天做,你就會知道了。從前我並不知道演算法和 AI 是如何運作的,直到我開始做了以後,我就很自然從中學會了。」
最後現場有聽眾提問,如何打進泰國市場?進入的管道在哪?Bom 的回答是:自己要主動創造連結。例如泰國現在大大小小的音樂節,其實都相當歡迎獨立樂團。另外像是唱片行、線上電台,其他活動的主辦單位,甚至是音樂評論人,都可以從他們的粉絲專頁直接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