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音樂書寫為畢生職志!日本知名樂評人柳樂光隆來台開講精華

0

柳樂光隆是日本當代知名爵士樂評人,主導發行系列叢書《Jazz The New Chapter》,同時也擔任專欄作家、指導年輕樂評,工作範圍觸及 DJ、唱片發行等。今年 11 月 7 日,他來台參加 Taiwan Beats 「音樂評論の極意」講座,分享從事樂評工作二十年的心得與見解。

如何把爵士樂帶給新的樂迷?

柳樂光隆從 20 歲左右開始聽爵士樂,起初他並沒有以成為樂評人為目標,只是剛好在唱片行工作,專輯介紹寫著寫著,便接起了外界邀稿,踏上他的音樂文字之路,至今已滿二十年。

講座當天,柳樂光隆帶來了他主編的五冊《Jazz The New Chapter》,讓參與者翻看的同時,他談起在 2014 年發行第一冊之前,最初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爵士樂帶給新的樂迷?

「大眾對爵士樂的印象可能是有點年代、小眾、樂迷年齡層較高的音樂,我希望能扭轉這樣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要讓讀者覺得爵士樂和自己息息相關。」於是《Jazz The New Chapter》以介紹 21 世紀相關的爵士樂與樂手為原則,廣納主題文章、現場報導、專訪等,與線上其他爵士樂相關媒體做出區隔,發行時在日本成功製造話題,銷量最佳的第二冊已賣出超過一萬本。

有趣的是,整套書的製作團隊,從編輯到書封設計師,都沒有接觸過相關內容。對此他說明:「書名雖然有爵士這個字,但是讀者並不受限於喜歡爵士樂的人。例如我們的編輯平時其實不聽爵士樂,他個人喜歡的是搖滾、電子音樂,所以在編輯這本書的時候,就選『他這樣的人』會感興趣的內容。我們也會邀樂手來談其他曲風,希望讓讀者知道,這些樂手也有接觸多種音樂。」

如此「不專精」的內容,引起了不同讀者與媒體的興趣,「許多新生代爵士樂手透過我們的介紹,獲得了更多和媒體接觸的機會,我也希望多跟大家聊聊這部分,也許能在日本和台灣之間促成一些新的契機。」從當天他分享的種種工作經驗來看,的確親手創造了不少所謂「新的契機」。

新的契機:善用自媒體、開發新媒體

柳樂光隆以個人名義在 Apple Music、Spotify 製作歌單,不受廣告壓力隨意推薦音樂,透過他長期經營的社群平台推廣,每次分享都得到不錯的迴響。「身為樂評,雖然媒體也會邀請我寫介紹或專訪,但總是有無法在那些媒體上介紹的小眾或無名作品,我就會把它們放進歌單。曾經有音樂人發現自己被選入我的歌單,進而主動聯絡我,這同樣是創造新契機的方法,也是我製作歌單的動力。」

除了自媒體之外,柳樂光隆的文章散見於 note、Rolling Stone、i-D 等網站,也有時尚雜誌如 POPEYE、EYESCREAM 邀他撰稿。在多年的寫作經驗中,他特別舉目前在日本很受歡迎的 note 網站為例:「note 是半付費制的網站。作者可以設定付費才能觀看的內容,金額從一百到一萬日圓都可設定。作者分享觀點的同時,也可以稍微回收一點利潤,成為編輯新書的資本。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電影《幸福綠皮書》當中出現的音樂,獲得了約兩萬元日圓的收入,也因此有電影片商來找我寫電影相關的東西,擴展了我的活動範圍。」

他認為,寫作者必須主動接觸媒體、拓寬領域。在題材選擇上,他也不會侷限於爵士音樂,更主動為星野源、宇多田光撰寫專欄,將觸角延伸至流行音樂。「我希望不同領域的讀者發現『原來柳樂先生也懂其他音樂!』因為受媒體或出版社邀請時,我不想當單方面被要求的角色,我希望能讓媒體對我寫的內容有需求,所以我會盡量去寫不同的領域,為自己加分。」

與各家媒體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又屬時尚雜誌讓他印象最深。透過雜誌介紹,音樂人可以接觸到更多讀者,雜誌也會獲得平常無法觸及的消費者,對雙方都是加分。但他也笑稱:「常常需要接觸對音樂不熟悉的編輯,練習如何跟他們交流溝通,這個工作很繁複,說實在我並不想做。但是時尚雜誌在設計層面都有一定的要求,爵士樂手被他們介紹也會很高興。」結合不同產業,一方面增加曝光,二方面也能透過時尚包裝,提升音樂人的大眾形象。

採訪編輯技巧大公開

瀏覽柳樂光隆在網路上刊登的文章,日本大師級音樂家坂本龍一、前衛創作人 Flying Lotus 都在他的採訪名單內。經歷過豐富採訪經驗,他也在講座現場分享幾項私房技巧:

  • 事前做足功課,找出只有自己能問的問題,讓受訪者感受到你有多了解他。
  • 通常不會準備很詳細的訪綱,邊訪邊想。
  • 採訪國際性音樂人,亞洲媒體通常被排到訪問的時間較晚,可以先參考其他已刊登的訪問,掌握受訪者對問題的反應。
  • 採訪日本樂手,可以請他分享、分析海外的音樂人,透過他的感想,與樂迷產生連結。
  • 採訪在海外活動的日本人,可以請他分享在當地的活動,也能更真實地認識海外的場景現況。
  • 文章上線前,先在社群平台上傳合照或受訪者的簽名,以有趣的花絮培養長期讀者。

他以今年 Flying Lotus 的訪問經驗為例:「我把訪問主軸放在『學習』上。我發現從他上一張作品到新作品之間,似乎學了很多新的音樂理論,我好奇是不是有人教他,還是他去學了什麼?例如我問他是不是有嘗試採譜(Transcribe),『事實面』的東西,會比『感受面』的問題好回答。」

談回書籍編輯,他則認為,重點是必須了解音樂背後的歷史脈絡。「以爵士樂來說,美國的爵士樂史最為大眾熟知,但因為我做的是日本的爵士樂,我必須了解爵士樂是怎麼被引進日本的。另外,在開始編寫之前,我也會思考什麼樣的書是現代人願意買的,我個人覺得『沒人寫過的內容』是個吸引人的方向。」

面對不同背景的音樂人,他有獨到的採訪方式;面對不同型態的媒體,他也能提出相應的經營辦法。

講座最後,他分享從業多年的心得:「當我做了一本好書,除了讀者喜歡,也可能引起經濟雜誌、商業雜誌注意,我也會積極接受不同媒體採訪,或是參與讀書會討論我的作品。如果在場的各位想成為寫作者或樂評,我建議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接觸不同媒介。」也許當個樂評人沒有什麼機密撇步,就是主動開啟一個事件,再嘗試朝四面八方發展,新的契機是可以不斷被創造的。

關於作者

電視兒童時期獨愛排行榜金曲,大學時代擔任電台 DJ 才進入第二波音樂啟蒙,目前經營粉絲專頁「Unknown하세요!」從 KPOP 一路進攻韓國獨立音樂,在主流的縫隙裡尋找更多可能。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