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台灣音樂如何出口?聽聽東南亞音樂產業人士怎麼說!

0

文 / John Huang(Atrip 音樂/行銷總監)

不少台灣音樂人與樂團,在成團後經歷過組織成員、錄製發行專輯、籌辦屬於自己的專場演出,到巡迴不同地點表演、參加音樂節,可能有商業性質的演出合作機會、甚至與影視作品或廣告合作,在這些經歷之中多半會思考到:「我的音樂在海外行得通嗎?」於是或許會想到前進西方,中國有著廣大人口與可能的商機、港澳地區語言相近又互動頻繁;或是轉向東北方,挑戰嚴苛又迷人的日本市場;甚至再遠一點,向流行音樂歐美大國邁進。

但南方呢?東南亞如菲律賓擁有全世界最早的唐人街 Binondo 區,而馬來西亞的茨廠街、泰國的耀華力路(Thanon Yaowarat)、新加坡的牛車水……等地區都為華人聚集地,也是世界知名的旅遊景點。甚至馬來西亞檳城憑著保留完整的華人移民痕跡、殖民時期留下的東西融合建築,加上不同種族多元共處的老行業、住商合一、傳統美食,成為了聯合國文教組織世界遺產區。

位於馬尼拉的 Binondo 教堂。(圖片來源:Wikipedia)

東南亞具有規模可觀的華人社群與華人足跡,對於台灣的音樂出口而言,有語言與文化上的優勢。此外,由南島語系及多元民族共同組成的文化場景,就亞洲來看更是充滿獨特魅力及開發潛力的區塊。然而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似乎較少將眼光投射到東南亞。

關於台灣音樂人該如何計畫前進東南亞拓展,在我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長期的合作中做了一些簡單的訪談與討論。本次挑選出一些上述國家音樂產業人士的看法,可稍微窺探出台灣音樂在當地的狀況:

「台灣音樂是華人流行音樂市場上,產業營運最先成熟起來的文化產物;也是華人音樂世界中,獨立音樂平行發展得最早、最理想的。」——國康(檳城活動策展人)

「『台灣音樂』陪伴許多華人度過他們的青少年,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標誌性台灣音樂人和作品為那個時代刻畫一個文化記憶。」——榮木(檳城活動策展人)

「90 年代的中文流行曲,台灣是亞洲華語音樂的領頭(證據是當時各個大馬歌手視台灣發展為重要一環)。」——Shane(吉隆坡活動策展人/演出空間 Live Fact 經營者)

「在我成長的年代中,港台流行曲大量充斥於主流媒體,成為年輕人最早且近乎唯一可選擇的娛樂商品。當時的台灣流行音樂相較於港粵歌曲,顯得更文藝一些,也更具人文氣息,帶有濃厚的本土意識和鄉愁情懷。至少對我而言,當年我所喜歡的音樂人都具備這種特質,既有市場價值也能夠帶給樂迷一些想法。」——Mak(馬來西亞 Soundscape Records 創辦人)

「台灣音樂在 90 年代開始大紅,在這之前,大眾對台灣音樂的印象大概就是鄧麗君、劉文正、費玉清、民謠以及帶有日本風味的閩南曲。90 年代開始,台灣音樂有滾石一眾歌手以及飛碟的王傑、張雨生等,然後進入創作歌手盛世,接著就是周杰倫、五月天、蔡依林、蕭敬騰、蘇打綠等。確實,馬來西亞從 90 年代後就邁入了台灣流行樂盛世,它所帶來的影響力等細節可以說很久。很可惜的是,從我接觸的電台、電視台、娛樂雜誌等媒體人,他們普遍認為現今的台灣音樂已經步入衰退。但從我接觸台灣獨立音樂後,卻發現這是源於主流媒體似乎已經沒有接觸台灣獨立音樂,也不知道現今的台灣音樂最大的寶藏在獨立音樂這一塊。我會覺得這是台灣獨立音樂在馬來西亞的宣傳策略和觸及上不夠廣,這是可惜的地方。」——陳偉智(馬來西亞資深媒體人)

「台灣音樂對我而言,首先想到的是傳統音樂,就像我在電影配樂中聽到的一樣。這是我對台灣音樂的第一印象。」——Pat(菲律賓策展人/廠牌 Offshore Music 負責人/知名鼓手)

「老實說,我們這邊目前沒有太多關於台灣音樂的資訊。從我們參加國際展會時聽到的台灣聲音來看,台灣音樂是多樣化的。」——Keke 與 Indra(印尼活動策展人/RRREC fest 音樂節、SUPERBAD! showcase 創辦人)

「我對台灣音樂的第一印象是流行與搖滾風格的『中文歌詞音樂』。」——Py(泰國音樂平台 Fungai 創辦人)

2014 年於印尼開辦的 RRREC fest,以三天兩夜露營、少人數的親近體驗為號召。(圖片來源:RRREC fest 官網)

由上述的回饋可大略看出,台灣 90 年代的流行音樂曾經對馬來西亞留下深刻的記憶,至少在華人族群都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在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地的音樂產業人士經驗裡,則還是較為模糊的印象。

在我大約從 2014 年接觸東南亞音樂並開始到當地交流的過程中,有機會就會問當地人對於台灣音樂的想法。泰國朋友有些可以唱出電視劇《包青天》與《流星花園》的主題曲片段,有些會提到落日飛車、大象體操、草東沒有派對等曾經由當地單位策劃演出過的台灣獨立樂團;菲律賓朋友則普遍都是《流星花園》的粉絲(當地至今仍在重播),另外落日飛車、大象體操兩個樂團在當地也有不少年輕人支持;印尼朋友對台灣音樂的資訊更少,主要是在他們來台灣參加展會時才聽到比較多。而當地的華人族群在詢問之後,普遍的認識都還是在 90 年代前的台灣音樂。雖然若有更多的深入研究與取樣會更好,但這些經驗與上述訪談內容基本上是重疊的。

因此我們可以大致歸納,在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族群裡,對於台灣 90 年代音樂有基本的認識,馬來西亞音樂場景對台灣獨立音樂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在非華人族群裡,台灣音樂則相對稀薄,反倒是近幾年展露頭角的台灣獨立樂團逐漸影響著他們對台灣的認知。

台版《流星花園》在東南亞魅力歷久不衰,許多人認為它是世代的共同記憶,可作為台灣文化南進的切入點。

聽起來這會是台灣獨立樂團前進東南亞的好機會,那麼當地產業人士喜歡哪些類型合作?又有什麼建議呢?

「我喜歡擁有濃厚區域文化特色的音樂人。如果台灣音樂人想到馬來西亞發展,市場考量上應該去台灣本土化,並且時刻考量政府保守政策下不可逾越的文化界線。如果非市場考量,那就跟以上相反,留下文化的衝擊。」——國康(檳城活動策展人)

「我喜歡具有文化底蘊/前衛/關懷社會課題/硬核其中一種特質的音樂人。硬核不是指搖滾類型,而是在他的領域裡的硬核態度。我建議來的時間別排得太趕,最好能在巡演城市多逗留一天,嚐嚐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與當地音樂人交流。」——榮木(檳城活動策展人)

「我希望和擁有獨特樂風的樂團合作,也較喜歡推廣他們。近幾年不少台灣獨立樂團與歌手來馬演出,不難發現當中的粉絲以華人居多。若想要提升觀眾群的數量與跨越族群,不妨可以與這裡的馬來樂團合作交流,建議共同創作或合發專輯,會是踏出第一步的做法。」——Shane(吉隆坡活動策展人/演出空間 Live Fact 經營者)

「我們並不會特別設定什麼類型和風格的藝人。建議先從小型的 Live House 開始,可以嘗試到吉隆坡、檳城、新山等幾個主要城市巡演。因為華人市場相對比較小,可以嘗試跨界,跟一些馬來或英文源流的樂團合作,畢竟馬來人市場佔了人口比列的 60%。由於語言還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可以先從器樂搖滾樂團開始,像大象體操這類型的樂團會比較容易打破隔閡。」——Mak(馬來西亞 Soundscape Records 創辦人)

「我還蠻喜歡推廣台灣獨立音樂的,某程度上我覺得台灣獨立音樂才是現今台灣音樂的主流。但是換個說法,可能也覺得他們的風格和意識形態值得去推廣。我覺得宣傳和建立品牌才是王道。很多獨立音樂人來馬來西亞開唱可能因為經費關係,往往沒有做適量的宣傳或沒有安排時間做好宣傳,導致只有小圈子知道而反應冷淡。我個人覺得很可惜,因為馬來西亞是多元文化、多元語言的國家,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同的語言,其實遍佈在不同的各個圈子當中。如果有適當的宣傳策略,可以找出適合的歌迷、找出觀眾、建立品牌。這是一直以來,台灣音樂人應該嘗試的。」——陳偉智(馬來西亞資深媒體人)

「我總是受到嘗試突破音樂界限的音樂人吸引,不一定需要創造出『台灣聲音』,而是製作出跨越國界的好音樂。如果台灣獨立音樂人想在菲律賓發展,要花心力經營自己當地的粉絲群,試著縮小鴻溝。也許首先可以透過較為了解兩地特色的組織(比如我們與台灣的 WWWWWTAPES 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一起加大合作和夥伴關係的力度,才能慢慢擴大市場。這會需要大量的努力經營,甚至來回的多次巡迴演出。但是你要知道菲律賓的聽眾非常開放和熱情,要讓他們愛上你不那麼難。」——Pat(菲律賓策展人/廠牌 Offshore Music 負責人/知名鼓手)

「我們喜歡有強烈的個性與具有舞台魅力的音樂人,能自在又好相處尤佳。對印尼市場感興趣的台灣音樂人應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讓人們會主動來了解他們。記得做自己、放鬆。要會說英語以進行交流,能開放的介紹自己特色。」——Keke 與 Indra(印尼活動策展人/RRREC fest 音樂節、SUPERBAD! showcase 創辦人)

「我們通常喜歡新的聲音,喜歡有趣的、已嶄露頭角的獨立音樂人。新的聲音容易吸引泰國獨立觀眾的目光,有助於出售更多的門票。對於當地的 promoter 而言,推廣完全無名的樂團太過於冒險了。另外,請主動與熟悉當地市場的 promoter 建立好聯繫。友誼是無價的資產,泰國音樂界的人都願意協助與他們有友好關係的人,泰國人都很願意幫助朋友宣傳。並且,台灣音樂人應該積極主動去了解與你風格和粉絲群相似的泰國音樂人,並且多聽他們的音樂。請試著多查看 CAT Radio 和 Fungjai。如果你看不懂泰語,請不要吝嗇使用 Google 翻譯,你會能夠了解有關泰國獨立音樂樂迷感興趣內容的更多資訊。」——Py(泰國音樂平台 Fungai 創辦人)

由以上內容可試著整理出幾個關鍵字:「有文化底蘊」、「前衛」、「關懷社會議題」、「獨特樂風的」、「突破音樂界限」、「跨越國界」、「強烈個性」、「具有舞台魅力」、「新的聲音」、「有趣」、「已嶄露頭角」……等等,可以說無論華語或非華語的獨立音樂市場,都希望跟有特色的音樂人合作,而有特色跟曲風沒有絕對的關係。回到音樂人自身,需要先了解自己音樂的特性,即自己的作品有哪些特點和屬性有哪些?並且知道自己的優點或優勢在哪,與其他類似的音樂人有何不同?

泰國電台 Cat Radio 舉辦的音樂節 Cat Expo。

此外,要在當地市場發展的建議,可以整理出幾個方向:

1. 除了演出外,多留一點時間了解當地文化。
2. 嘗試與當地音樂人合作,可以一起共演,甚至共同創作。
3. 制定宣傳策略,安排時間做好當地的宣傳,並經營當地的粉絲族群。
4. 與熟悉當地的 promoter 或相關單位保持好關係與資訊交流。
5. 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
6. 主動去了解當地的音樂。

關於第一點我也常向合作的台灣音樂人建議,如果你只是來匆匆演完匆匆就走,在心理上,當地樂迷會覺得你只是想來賺錢,並不是很在意當地社群的經營。而獨立音樂的活動主辦單位通常會熱情的想帶你走走看看或一起吃頓飯,有機會多聽他們說明當地音樂生態會是很好的學習。泰國的 Py 所提到「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與你風格相近的當地音樂人」,我認為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若你對當地音樂沒有興趣也沒有基本認識,那當地樂迷為什麼要對你的來訪感到開心呢?

「友誼是無價的資產」,Py 也點出一個關鍵。在我的經驗裡,不只泰國獨立音樂人常常樂於助人又好相處,其他東南亞的獨立音樂人也是,這幾年無論是在海外的演出、論壇、音樂節或 showcase 等地方遇到困難時,都是身邊的音樂人朋友無私的協助之下度過難關。在擁有堅固的友情基礎上,你在當地走起來才會逐漸踏實。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