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學會國際級數據分析,一起搞懂當代流行音樂行銷!

0
Credit: Music photo created by senivpetro – www.freepik.com

新世代樂迷在面對音樂人推出作品的時候,反射動作可能多半是搜尋各個數位平台,找線上串流聆聽為主,銷售榮景不再的實體專輯則成為支持性購買的紀念品。近年時常可見 MV 發布的時間一到,粉絲立刻前往 YouTube 觀賞自己心儀的偶像團體的新影片,順便來回多刷幾次點閱率。刷點閱率→造成話題→提高曝光,即是一種從支持者而來的、間接的行銷宣傳協同手法。對音樂產業的從業人員來說,則是意識到如今線上串流的各種數據,比起綜合性、權威性的告示牌排行榜,更能直接反映藝人在商業市場上的即時狀態。

除了串流平台上直接秀出的聆聽次數或點閱率,就近細看,面對全球化的市場,每個使用者都在各個串流平台留下了大小不一的數位足跡。若能有系統地將這些資料統整起來,例如在專輯發行後追蹤音樂人的每月聽眾數(monthly listeners)的增減變化,這些數據可用於巡演安排、經營社群和更進一步的串流發行操作,或者有機會發現以往被忽略的可能市場。

對音樂人或者背後的團隊及廠牌來說,透過數據,就能了解自己的聽眾大約的樣貌,以及更科學、或者至少更有依據地掌握每次宣傳的果效。如今,歐美各大唱片公司十分看重網路數據分析,也多半持有自己的分析工具,例如華納旗下的分析工具 Sodatone,可以提供串流、社群、榜單和歌單等數據的追蹤與分析,甚至是合適的 KOL 媒合。

而對於沒有相關大型廠牌的產業工作者,也有其他的分析工具可供選擇,包括 ChartmetricSoundchartsVibrate 等皆是國際業界知名。以下就以 Chartmetric 為例,讓尚未熟悉這類工具的人一窺堂奧。推薦有興趣想更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參加 8/26-8/29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臺北音樂不斷電-新態度.新生活 線上交流節」,涵蓋串流數據分析、現場視覺互動、線上演唱會趨勢、展演場館策略、自媒體經營等,向國際級專業講師學習第一手音樂新知。

成立於 2016 年的舊金山,Chartmetric 的產品為一數據蒐集工具,其公司聲稱目標為「架起數據和創意間的橋梁,在音樂聆聽無所不在的時代,替使用者發現趨勢,洞燭先機」。Chartmetric 上目前有超過兩百萬組音樂人 / 團體的數據,追蹤三百萬份歌單,蒐羅 25 個網站以上的資料來源,其中最重要、台灣人可能也比較熟悉的平台包括了iTunes、Spotify、YouTube、Apple Music、Google、Deezer、SoundCloud、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和 TikTok。

Chartmetric 整合了上述的串流平台以及社群網站,協助監控音樂人的數位態勢以及數據的升降。包括:音樂人在 Spotify / YouTube 的追蹤人數、每月聆聽人數、聆聽人數轉變為追蹤者的轉換率、Spotify 上的樂迷全球分佈情況,以及 Instagram、Facebook 和 Twitter的追蹤人數變化等等。

上述數據雖然都可以在各平台分別查到,但 Chartmetric 將數據悉數統整,可以從圖表中看出隨時間(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自加入平台以來)的變化端倪,藉以回推折線圖上出現明顯變化時,是否有相應的可能事件發生,或者觀察發行當下,行銷宣傳與數據消長間的關聯。例如某音樂人發行新單曲,可以觀察他是否有因為新單曲的發行而獲得更多的關注(聆聽人數上升、追蹤者增加)。反之,若有音樂人的數據突然有明顯上升,可以尋找這樣的現象是否有跡可循,可能某首歌曲被放入歌單裡,或跟國內外的音樂獎項有關。

以樂團「大象體操」為例,可看到 Chartmetric 的粉絲排名在 7 月 21 日有大幅增長,原因極有可能是當天他們發行了新 EP《CRACK OF DAWN》。

除了各串流以及社群平台數據的增減,Chartmetric 使用上的另外一個關鍵,在於大量的歌單追蹤。如今,歌單文化成為串流聆聽的關鍵,重要性日漸提升,音樂使用者的聆聽習慣改變,串流強調的音樂使用權(access)而非擁有權(ownership),讓聽眾如同以往自製錄音帶或自行編排 iTunes 精選輯一樣的編排歌單,但是變得比以往都還容易,只消幾個按鍵即可完成。而歌單也成了音樂推廣的一種管道,除了自製歌單,透過官方歌單來聆聽音樂的人亦不在少數。

如今各家音樂串流平台間,為展現彼此差異,發展出不同的品牌形象與行銷工具。全球用戶數最多的 Spotify,其官方歌單系統影響了聆聽文化,因其資訊較為公開,各家廠牌或愛樂人編排的歌單也可以成為影響力的一方之霸。甚至這樣的聆聽習慣也反過來影響了現代的音樂發行文化,在數位上選擇以單曲做為宣傳和企劃嘗試的重點。

從操作使用上,也可以感受到 Spotify 將整張專輯的聆聽退到比較後面,而鼓勵用戶從歌單來聆聽音樂。對 Spotify 來說,促進歌單聆聽文化,有助於他們形塑自己的權威,若用戶多半透過 Spotify 官方編排的歌單來聆聽音樂,而非音樂人或專輯本身的頁面,也能同時提高 Spotify 與各唱片公司間的談判籌碼。

目前 Spotify 的官方編輯歌單,約略可分為曲風(genre)、情境(moment)、文化(culture)三大類。在這之外尚有數據導向的榜單如:Top 50、Viral 50 以及個人化的推薦如 Daily Mix、Discover Weekly 等。

歌單有著聚焦的效果,在搶注意力大戰的時代,線上有無數你永遠也聽不完的音樂,如果一首歌曲能被放入追蹤人數眾多的歌單裡,對於音樂人來說,除了當下聆聽次數的增加,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可能的聽眾,因此,精準的歌單投放也成了當前音樂推廣的新戰場。

Chartmetric 提供了幾間串流平台的歌單數據,以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為主,可用來觀察音樂人在平台上的歌單變化,尤以 Spotify 的資訊最完整。Chartmetric 將 Spotify 的歌單分為五類:Spotify 官方編輯、大廠牌、獨立策展人(近似於第三方歌單)、個別聽眾的自製歌單、電台。得以觀察一首歌是否有被選入什麼歌單、何時被選入、持續了多久等等。

以 Chartmetric 的收費(140 鎂/月)以及其資訊量,顯然其受眾並非一般的音樂愛好者,而是面向音樂從業人員的專業利器,讓其可以更明確地制定音樂人的經營方針。

Chartmetric 一個帳號最多可以追蹤50組音樂人,將之放到常用的群組(Dashboard)裡,你也還是可以看到其他音樂人的資料,但就需要手動搜尋。

目前 Chartmetric 登入後,有非常大量且龐雜的資訊,除了個別音樂人的資料,另外還可以從各串流平台的每週/每日排行榜查找資料;也可以從歌單處入手,透過國家、音樂類型、策展單位等細項逐一搜尋,站上顯示 Spotify 的資料約有三百萬份歌單,而 Apple Music 則為七萬五千份,也可以看出兩個品牌經營方向的差異。

最常用的應該還是單一音樂人的頁面,我們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項彙整列於下方,逐一表列介紹:

1. 基本資料 About Artists

有音樂人的基本資訊,後面幾頁數據的重點整理,以及音樂人近期數據的亮眼時刻(Artist Insights)例如某首歌曲在串流平台點聽率突破多少次。

2. 數據 Stats

CPP Rank:跨平台(Cross Platform Performance)評估九個相關平台之後的綜合表現

Spotify 相關數據:

Followers:追蹤者人數變化

Monthly listeners:每月聽眾,一個人只計一次,因此如果同一位樂迷聽這個樂團五次,還是只算一個人。

Fan Conversion rate:從聆聽者轉換成追蹤者的比率,比較小眾另類的音樂人雖然擴張聽眾版圖較為緩慢,但通常容易獲得較高的轉換率,黏著度較高,一試成主顧。

Popularity Index:透過歌單觸及率、歌曲的播放次數以及其他參數算出來的,從零到一百(最高一百)

其他還有 Instagram、TikTok、YouTube、維基百科、臉書、推特的數據增減。同時也會展現一些數據表現上相近的音樂人,讓你知道自己位於產業大致哪個位階,或是尋找可能的合作對象。

3. 抖音 TikTok

若要打入大眾流行市場,TikTok 的重要性如今已不言自喻,在這個版面裡,可以看到音樂人有哪些歌曲在抖音上面被使用,何時使用的、使用次數以及趨勢,甚至可以看到是被用於哪支影片。

4. 受眾 Audience

Spotify:可以看到 Spotify 上面擁有最多聽眾的前五名城市。

YouTube:平均讚數、留言數、觀眾的性別和年齡組成以及訂閱戶的國家排名,另外還會標記出訂閱者中比較有人氣的 YouTube 頻道。

Instagram:與 YouTube 相同,一樣是平均讚數、留言數、觀眾的性別和年齡組成、追蹤者數量的國家排名,以及追蹤者中的 KOL 或知名人士,彙整你近期最常使用的 #hashtag。有趣的是,還會統計你的追蹤者另外都關心哪類的 Instagram 居多,攝影、影視、服裝還是美食等。

5. 歌單 Playlists

包括Spotify、Apple Music、Deezer、Amazon等四家串流的歌單數量演進(以前兩家為主)。除了現在有收錄該音樂人的歌單外,還可以看到過往的歌單。歌單類型則分為Spotify 官方編輯、大廠牌、獨立策展人(近似於第三方歌單)、個別聽眾的自製歌單、外加電台的歌單。

從歌曲來看,可以得知是哪首歌曲於何時被收錄進哪個歌單,以及這首歌在這份歌單裡的聆聽次數排名。而歌單的部分也可以看到追蹤人數,以及一個月內的人數變化。

近期 Chartmetric 針對 Spotify 新增了歌單推薦的功能,告訴你基於某音樂人的某歌曲可能和你有相似的元素或相應的受眾,因此建議你可以試試看投放該份歌單。

6. 榜單Charts

計算Apple Music和iTunes上一週內的歌曲排行順位變化,有一個Trending Location可以觀察一周內榜單變化最激烈的地區。

除了上述的分析工具,Chartmetric 也有自己的 podcast「How Music Charts」,和產業人士討論分析工具以及音樂趨勢,最新幾集如 6 月 2 日的話題是如何在東南亞行銷音樂,6 月 8 日的則是關於 Spotify 追蹤者的比例和音樂人的成長,與談人 Andrew Thompson 提出一個圖表:X 軸是 Spotify Popularity Index,Y 軸是 Spotify Follower Radio(也就是 Chartmetric 裡的的 Fan Conversion Rate),若長時間觀察一個明星的曲線,會呈現 U 字型,從最初可能只有身旁的人追蹤的高黏著度,到逐漸為人所知因此歌曲聆聽數大增但黏著度下降(谷底),再到最後成為無人不曉的明星重新攀升。這些 podcast、文章和圖表,也都可以是輔助你更加瞭解數據分析的心法。

在以創作和創作者為本的音樂產業裡,數據分析不會是某種終極萬靈丹,在使用上也有其限制,若各區域有在地自己的串流平台,分析工具就無法獲取這些平台的數據,但學著拆解數位足跡,讓創作以外的工作效能能事半功倍,已是產業未來甚至當下不可避免的趨勢。

若你身在音樂產業,對於數據分析與運用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臺北音樂不斷電:新態度‧新生活線上交流節」活動將於 8 月 27 日(五)邀請 Chartmetric 的執行長 Sung Cho 親自主持線上工作坊「串流行銷實戰策略」,即日起開放報名,更多詳情請上「臺北音樂不斷電」官方粉絲專頁。

「臺北音樂不斷電-新態度.新生活 線上交流節」

新思維‧國際論壇暨工作坊
8/26(四)10:00-12:00 焦點座談:現場互動的視覺再現
8/26(四)13:00-15:00 主題演講:線上演唱會的未來
8/26(四)18:00-20:00 焦點座談:下一個時代的展演場館策略
8/27(五)09:30-12:30 工作坊:串流行銷實戰策略
8/27(五)14:00-17:00 工作坊:音樂自媒體的創意發掘

臺北音樂不斷電 官方網站 https://mysoundmyway.taipei/
臺北音樂不斷電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ysoundmyway

關於作者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