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想辦線上演唱會?先搞懂它的優缺點!

0
圖片來源:Music vector created by vectorpouch – www.freepik.com

「我以前辦演唱會票房都很好,如果搬到線上也會一樣好嗎?」如果各位近期有規劃線上演唱會的打算,法國音樂數據顧問公司 Music Tomorrow 日前發表一份線上與線下演唱會比較的報告〈Online vs. Offline Shows: Live Show Experience, Behavioural Motives & Factors of Consumer Attendance〉,我非常建議先去閱讀(僅僅 15 頁)。如果你對自己的英文能力很沒信心,那麼只讀這張表格也可以。

疫情爆發之後,線上演唱會的數量大幅成長,也的確創造了一些成功案例,讓業界對於這件事抱持不小的期望,《500輯》這篇文章有簡單提及。但是大部份從業人員與消費者仍然沒有搞清楚,線上演唱會如果能夠成功,是因為它開創了新的娛樂形式、滿足不同於實體演唱會的需求。參加或觀看一場演唱會是一種體驗,而體驗有許多層次與面向。藝人本身是否受到歡迎、實體演唱會過去票房如何,和線上演唱會能不能成功沒有太大關係。請注意,本文裡所說的線上演唱會皆是要「付費」的那種。

這份報告從 2011-2017 年他人所做的四份研究中,整理分析出粉絲之所以願意參加線下演唱會的理由,繼而與現今線上演唱會的特色做比較。簡單來說,線上和線下給予粉絲的體驗是有差異的,各有優勢劣勢。比方說,線下演唱會能夠創造出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空間,這是許多線上做不到的;而線上演唱會能提供完美的視覺呈現,不像線下容易被高個子擋住視線。如果你在線下很成功,那表示你提供的體驗符合線下的優勢;如果你要搬到線上,就必須思考如何彌補失去的優勢,或甚至轉往發展線上特有的優勢(但那可能不是你原本的粉絲想要的體驗)。

仔細看這個表格,可以發現線下演唱會的強項集中在它的社會性與互動性,而線上演唱會則在美感、新科技應用上勝出。不過,這不表示線上就不能互動、線下就不能有很厲害的視覺技術,完全就看你怎麼針對它們的特性去思考和規劃。其實就算是線下演唱會,觀眾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人喜歡擠到前排,置身於同儕之中,與演出者互動;另一種則寧可選一個不易受打擾,視角與音響相對良好的位置靜靜觀看。這也是為什麼表演場地會有舞池/搖滾區與 VIP 包廂的原因。看團達人楊公名言「坐著看團會軟屌」,但他近年也因健康因素開始坐著看團。對於許多年紀漸長的樂迷而言,無論是體力下滑也好、身邊的觀眾年齡層漸漸出現落差也好,演唱會趴杆很可能不再那麼有趣。類似的差異也出現在不同的音樂類型,仔細想想嘻哈、靈魂樂、電音、古典樂,觀眾所採取的參與方式、追求的體驗也都非常不同。如果用其中一個類型的標準去看待其他類型,結果必然會失準。

另外必須提醒的是,線上演唱會既然是一種新的形式,大部份人對它沒有既定印象。那麼在這個發展的初期,非常需要持續讓人獲得正面回饋,才有可能成為回頭客,進而讓它往後的路走得長遠。這跟 NFT 之類的新發明很類似,許多人會因為片面的經驗或觀察而留下刻板印象。報告中提到,當粉絲抉擇是否參加一場演唱會,他們無法先行觀察或試用,只能依賴過去的經驗──對參加同類活動的印象、對該場地的印象、對該藝人演出的印象。沒有好好針對優勢劣勢規劃的線上演唱會,很有可能讓人覺得「不過如此爾爾」,於是之後對於這類活動卻步。因此我建議,不要把傳統的演唱會 DVD 這種形式當成你的線上演唱會內容,因為它就只是線下活動的紀錄。除非你的演出形式並不強調社會性與互動性,不然這種作法反而更放大了「無法置身現場」的缺點。同樣也不建議再做更多的 Tiny Desk 或 COLORS 式 live session,全世界太多單位嘗試去複製這兩個系列,幾乎也都失敗。原因很簡單:第一、它們免費,你做同樣的事不會突然變成有價;第二、你不會做得比原創好。愈來愈多人去投入嘗試線上演唱會是好事,大膽一點也好,但一定要先理解線上線下的關鍵差異。

去年的「顏社煮場秀」是非常好的案例。第一,它創造了「廚房」這個就算是疫情之前也無法置身的現場;第二,它藉由延伸開發出的「餐盒」去補強儀式性和參與感,讓觀看演出不只是透過薄薄一片螢幕、隨時可以一鍵脫離,而是可以摸到、聞到的體驗。報告指出,線下演唱會的體驗始於準備出門那一刻──從精心打扮、與朋友相約、排隊買週邊或飲料、到在黑暗中感受開場前的騷動。這兩年幾場知名的線上演唱會仰賴科技,比如結合電玩內的 metaverse、利用虛擬實境等方式創造前所未有的體驗。然而該報告作者也警告,科技的創新程度與觀眾參與意願為一鐘形曲線,科技過於前衛反而會讓人難以理解,甚至可能逸出普遍對於演唱會的認知範疇。此外,由於絕大部份的音樂影片上架到綜合型的影音串流平台,比如 YouTube 與 Netflix,線上演唱會在這種情形下必須與全世界其他線上娛樂競爭,因此如何把它塑造成獨立的一種形式非常重要。

關於作者

Brien John

《22 世紀衛星》創辦人。2010 年起持續從事專業音樂寫作、產業研究、行銷與顧問工作,也曾在科技公司擔任產品經理。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