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旅美大提琴手曾華宣的配樂家之路

0

從芝加哥哥倫比亞電影配樂研究所畢業約一年,目前人在美國從事影像配樂工作的曾華宣,提到配樂工作主要是「幫別人完成他們的夢想」。在研究所最後階段,經由學校媒合美籍配樂編曲家 Stephanie Economou 進行實務工作訓練,在畢業後受華裔美籍配樂家 Nathan Wang 王宗賢邀約,擔任北京故宮 600 年紀錄片《紫禁城》編曲。她表示,跟著前輩可以觀察到如何跟導演溝通合作,把導演要的東西呈現的更好;專業上配樂工作如何更有效率地進行,並學習建立團隊的工作流程等諸多寶貴實務經驗。

配樂工作主要是為了配合影像呈現,工作過程很仰賴與導演之間的討論。有事先已想好配樂風格、會提供靈感來源或音樂風格的導演,也有完全任由配樂發揮的導演,或是在特定框架內給予配樂創作空間的導演。遇過這麼多不同的合作模式,詢問華宣覺得哪一種工作起來最順利,她表示:配樂工作的時間通常都很壓縮,如果導演有很明確的方向,可以降低彼此試誤磨耗的時間。畢竟配樂的本質還是服務影像,影像是主體,沒有影像,配樂也無法獨立存在。

配樂的本質還是服務影像,影像是主體,
沒有影像,配樂也無法獨立存在。

除了磨練配樂的專業能力外,華宣認為人際交往也很重要。她自認性格比較內向,在美國這樣崇尚外向社交的文化裡,社交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打開自己的人際圈,她也硬著頭皮,以發布個人專輯 《HUA Dreaming》的名義舉辦派對,而後搬遷至洛杉磯,加入配樂家 ​​Stephanie Economou 團隊實習,她的表現也獲得 Stephanie 邀約,加入《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的配樂工作團隊。

「不要害羞,做就對了!還是要多認識人」華宣如此說,一邊從事配樂工作,一邊學習展現自我的她,竟接觸到意料之外的金屬樂團 Hvile I Kaos,甚至還受邀加入樂團拉大提琴,留著一頭長髮的她笑說自己從沒想到有天會加入音樂祭的甩髮陣容!

華宣以自身多年的大提琴樂手經驗為例,以前在她手上的所有旋律一定都要很優美,但配樂工作對大提琴音色要求及想像更為多元,例如聽起來破破爛爛、充滿雜音的滄桑感,讓她有很多自由發揮空間。她認為,配樂工作最大的意義就是「為每部電影找到它專屬獨特的聲音」。

配樂工作最大的意義就是
「為每部電影找到它專屬獨特的聲音」

當問及配樂實務工作一年、還在努力站穩腳步的曾華宣,對於想當配樂家的人有什麼建議嗎?她鼓勵,想做音樂創作還是要多嘗試、不要多想,先把自己的音樂放到公開的音樂社群及網站讓人聽就對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人跟你說這個不行,或是各種負面說法;但如果你自己覺得這是對的,就做下去不要放棄。

「做配樂工作這一年讓我最深刻的感覺是,這像是馬拉松式的職涯」漫長的職業配樂家路程中,不一定能及時得到什麼成果,需要耐心的等待。不論是實務經驗或是作品的積累,在低潮時要提醒自己:不要急,太急也可能把人嚇跑,事情就成不了,放鬆反而比較好;曾華宣最後露出放鬆的笑容這麼說著。說是建議,或許同時也是長期以來的自我喊話及勉勵。

關於作者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