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串連無限可能的海洋之路 – 小島大歌 BaoBao & Putad 專訪

0

文字作者:虫沢
訪綱設計、責任編輯:Taiwan Beats

引言:「小島大歌是一個以音樂串連南島文化的計畫,與台灣原住民、復活節島、大溪地、紐西蘭、馬達加斯加、馬紹爾群島等 16 個島國之上百位南島著名音樂家合作。」小島大歌的官方網站如此介紹自己,而這也非虛言:計畫的第二張專輯《Our Island》(我們的島)長達四個月的歐美巡演甫結束,便藉該作品入圍了第 33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及「最佳年度專輯」。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與音樂有關的地域是被建構和被紀念出來的。」

民族音樂學家 Martin Stokes,曾研究愛爾蘭黑海地區音樂家的演奏方式,是如何直接受區域與鄰接文化交互影響時,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恰好從旁補述了小島大歌團隊為何堅持以「跳島」的繁雜方式,親自跋涉至各南島島國錄音、製作計畫的首張專輯《Small Island Big Song》的原因。

小島大歌計畫主理人 BaoBao Chen 陳玟臻(下稱 BaoBao)也說道:「如果我們希望講的故事,是人和土地的關係,這兩者是不能被分離的。」她與小島大歌計畫共同發起人 Tim Cole,在 2015 年底聽到氣候變遷如何對各南島島國造成劇烈影響時,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起身到這些島國上錄音;隨後更愈加茁壯,有了 2022 年超過三十場的歐美巡演。

我們邀請了 BaoBao 以及小島大歌 2022 年歐美巡演的要角 —— 同時身為樂團漂流出口主唱的 Putad(布妲菈·碧海),與我們分享計畫的發展脈絡、後疫情時代如何繼續維持跨域合作,還有小島大歌在製作、巡演過程中與各島藝術家線上及線下串聯的寶貴經驗。

:從音樂發行、影像製作,到長達四個月的歐美實體巡迴規劃皆有精彩的成果展現,可以跟我們分享小島大歌這個計畫的自我定位嗎?

BaoBao:我們希望以音樂為出發點,透過歌曲、影像共創,甚至是一同上路巡迴演出的方式,建立起一個現代的南島生活圈。製作第一張專輯時,我們每到一個島國,與音樂家見面,就會請音樂家帶我們到他們希望錄音、拍攝的地方,有趣的是,這往往都是在大自然中。

我們錄下歌曲之後,再將歌曲帶往下一個島國,讓下一位音樂家聽了歌曲之後,即興的疊錄人聲或樂器,就這樣一層接著一層,最後再經過 Tim 的後製,成為一首首南島上發生的共創歌曲。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合創』、『交流』都是很抽象的詞,對我來說,這樣人和人之間的感動是我們最珍惜的。」

__小島大歌創辦人。陳玟臻 BaoBao Chen

:小島大歌不以「台灣音樂」為出發點,而是以海洋/南島的脈絡,呈現台灣與其他島嶼原住民音樂家共創的成果,能分享其中的原因,以及計畫在這之中的訴求嗎?

BaoBao:來自台灣的音樂要怎麼和韓國做區分?台灣要怎麼跳出華語音樂圈的發展?我認為台灣原住民與太平洋、印度洋島國的南島文化連結,正是區別出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利基,以及走向國際文化圈的一個好故事。原住民音樂在台灣百花齊放,自成一個不小的產業,但能夠在國際上受到矚目、達到一定程度國際影響力的台灣原住民音樂家少之又少。

在歐洲擁有高人氣的 BBC 廣播節目主持人 Lauren Laverne —— 她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音樂節之一 Colors of Ostrava 的藝術總監 —— 聽了我們的音樂、看完我們的演出後,驕傲地在節目上向世界說「台灣是南島起源」!參與計畫的復活節島音樂家也曾經說過:「這不是一般的音樂計畫,這是我們在一起歌唱的同時,還有相同的祖先和文化。」對我來說,這就是小島大歌的核心,我們要去找回那個最初的連結。

「島」是一個共生、共享的概念,如果我們可以將地球也視作一個島,我們是不是將更團結地面對它正在受到的破壞?小島大歌的目的並非試圖強調我們失去了什麼,或是把矛頭指向特定對象,相反的,這些音樂將為我們帶來改變的力量,由這些生活在南島島嶼上最久的人們,在他們選擇的地貌環境中演唱,這正是我們認為最可貴且需要被捕捉的 —— 人和土地的關係透過音樂展現了出來。

:小島大歌在印度洋、太平洋甚至是夏威夷、復活島都有合作的音樂家,你們起初是怎麼接觸到他們的?有讓你們印象特別深刻的相遇嗎?

BaoBao:在第一張專輯錄音、拍攝的過程中,夏威夷的音樂家 Kekuhi Kealiikanakaoleohaililani 曾告訴我們:「如果你們要拍攝,我只要在夏威夷島 Mauna Kea 火山 的其中一處火山口才行。」;有馬達加斯加 Vezo 族音樂家因住在飛機及車輛都到不了的地方,我們坐了三天的帆船前往;我們還曾包下「Air Taxi」計程小飛機,去找萬那杜離島尋找因為海平面上升,而需要離開家園的音樂家錄音、拍攝。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我們(音樂家)生活在相似的背景 —— 故鄉同樣地與土地、海洋連結,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同樣地被各種因素壓迫、剝奪,例如說宗教」

__小島大歌音樂家 Putad Pihay(布妲菈‧碧海)

第二張專輯有相當多的女性音樂家,其中 Putad 和模里西斯的 Emlyn 因為這次巡迴建立起非常深的友誼,對我來說那不只是音樂、演出上的互動,而是價值觀、意識形態的彼此影響,她們同樣在非主流的逆勢下,試著闢出一條屬於自己、自己文化的女性道路。

Putad 認為她們簡直是橫亙在南島海洋兩端的「雙生兒」,她說:「她根本就是我,她就是另一半的我,她的童年跟我一模一樣,包括她在學校有被霸凌過,就是因為身分的關係。」而兩人合作的歌曲〈Listwar Zanset〉(我們的祖先)正唱著這樣反抗、突破歷史桎梏的故事,十足默契的和聲,或許也能說對應了兩人重疊的生命經驗。

而在巡迴期間,Putad 寫了一首名為〈Malazhzai〉(馬拉自在)的歌曲,意即合而為一。不同國家的元素(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阿美族、巴布亞紐幾內亞)全數在其中冶為一爐,傳達了「眾人皆是一樣」的精神。除此之外,Putad 也用上了馬達加斯加的傳統樂器,以及她的「跨海」姐妹 Emlyn 在的模里西斯島特有節奏,寫了 6 首之多的歌曲。

:《Small Island Big Song》、《Our Island》兩張專輯都收錄了各島音樂家共創的歌,這些溝通、共作與遠端創作的模式該如何進行?而你們又是如何動員藝術家?

BaoBao:第一張專輯是實地探訪的跳島製作,第二張專輯《Our Island》則走了幾乎完全相反的方式。由於疫情的影響,變成安排每兩個星期一次的遠端視訊,讓音樂家們可以討論彼此創作的主題、音樂元素、以及彼此的生活概況等,讓歌曲的雛形慢慢產生,錄下demo,傳給各位音樂家,再慢慢地加入更多的音樂元素。因為我們對南島各國的樂器、音樂風格都已經非常熟悉,身為音樂製作人,我們也會在一邊錄音、一邊混音的過程中,邀請更多的音樂家彈奏、堆疊不同的樂器與音樂元素。

我們在18、19 年做了兩年的世界巡迴,也看到小島大歌計畫裡面最讓人感動的一部分,就是巡迴在路上,大家一起生活、交流的這個過程,所以其實有做第二張專輯的想法時,幾乎就是搭著歐美巡迴同步策劃。比如說 Putad 和 Emlyn 他們兩位都是後面新加入的音樂家,記得當時因為疫情只能透過遠端視訊一起合唱,還是能做出《Listwar Zanset》。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一樣是海島國家的人民,我們的祖先視海洋為他們的道路,而不是威脅,但是在近年來已經不是如此」

__馬紹爾群島  氣候倡議者、詩人 Selina Leem

由於南島的祖先從台灣出發,順著航海的島鏈和洋流抵達各海島,小島大歌視「南島」為一個群體的精準定位,也能從各國藝術家在互動過程中發生的小插曲得到應證:例如巡迴中,音樂家們在分享自身故鄉的文化時,一時興起,便開始交流各自母語數字 1 到 10 —— 結果也令所有人驚訝,這些日常生活的詞彙發音十分相像。「音樂是跨國界的語言。」這樣一句聽來老調的話,在此得到了印證,同時也因小島大歌的聯繫,讓人能看見南島音樂家之間的連結從個人昇華到更深層的群體與文化根源層面。

:你們是如何為來自各地的音樂家量身打造巡演、排練模式呢?

BaoBao:小島大歌是一個團體、是一個計畫,主要是以大型的音樂節為主,也不侷限「世界音樂」,前面提過的捷克的 Colours of Ostrava 便是東歐的大型主流音樂節,還有北歐最大的世界音樂節 Førde Festival、美國的 SXSW ,還有台灣、澳洲等。用「量身打造」來形容,是很難呈現小島大歌的計畫深度,還記得 2019 年那時候,我們去參加一個音樂的展會,我跟一個路人閒聊說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南島啊、海平面上升的氣候變遷議題,本來想說跟陌生人聊這個會不會很乾,但她越聽越有興趣,最後發現她其實是一個美國經紀公司的副總,對這類文化跟故事類型的藝術團隊很有興趣,他就一路帶著我們接觸一個全然不同的產業端。

我們花了三年時間接洽美國的大學、表演藝術中心的策展人或總監,去聊我們的計畫,依照他們的經費、期望,策劃 3 天到一個禮拜的行程。講座除了介紹小島大歌本身,也有主題關於原住民的女性、南島的歷史,討論身為音樂家,怎樣發揮影響力來挽救氣候變遷。以及舞蹈、製作樂器的工作坊,加上紀錄片的放映,客製化活動 —— 最後一天的晚上才是我們的重頭戲 —— 小島大歌的演出。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對比疫情前後的巡迴經驗,在執行上有沒有什麼差異?到現場後你們的觀察與所見所聞又有什麼改變呢?或與各地單位或觀眾有著什麼樣的交流?

Putad:剛到美國的時候,第一次跟音樂家見面,就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彩排,我們就是不知道想要什麼樣的。但彼此熟悉後就開始在那邊 Jam。就發現哇!我們根本就不用講什麼,雖然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可是當一起做音樂、 Jam 的時候,才發現我們是這麼彼此是連在一起,就開始越有自己的個性、方式、風格。

剛開始的幾場演出跟後來的場次差很多,到後面大家比較放得開,而且我們沒有一場一模一樣的表演,大部分音樂家就是很多即興的方式。而且有時候,當地的原住民在打鼓,就發現這個吟唱歌,跟我們阿美族的傳統音樂也很像,根本也不用多做解釋,就這樣融入他們,好像我是他們那一族的樣子。

BaoBao:我還記得這次抵達美國的當天,確診的人數有 1,000,000 人,也是整個 Omicron 的高峰期。在決定出發之前,其實就已經有音樂家想要退出了,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說服大家,並且研擬縝密的配套措施。但大家其實會非常非常想要跟當地音樂家一起玩音樂,不受疫情干擾地百分之百交流,但是就是沒有辦法,例如還是要保持 1.5 公尺的距離等。

直到美國巡迴的尾聲的第 3 個月,我們當中才有人確診,非常不可思議。雖然隨後越來越多人被隔離,但音樂家彼此都非常地照顧對方,體諒這個情況。這次巡迴也聚焦當地的原住民群體,例如與傳統領域的擁有者交流,他們歡迎我們來到他們的土地,給予我們演出分享的機會;另外一個就是和當地的年輕人,討論氣候、原住民、環保或女性議題,透過詩歌、作曲、手語甚至整個班級一起合作的不同形式。

Putad:印象最深刻有次我們去一間特殊教育的高中,那邊的學生很認真、熱絡地對待我們,而且非常興奮。當我們在唱歌、跳舞的時候,他們就是很想跟我們一起,我看了覺得他們就是一般的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很多學生都是因為看到我們都哭了,我也想去問他們的感想,但是因為大家都怕疫情關係都沒有去聊什麼,但是他們都有私底下跟 BaoBao 講說,他能感覺到我們(音樂家)在台上有很深的連結。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你們怎麼看待台灣的原住民音樂(indigenous music),以及你們認為這個市場缺少或需要的是?

BaoBao:雖然台灣原住民音樂界有許多很棒的音樂作品,但因為在專輯發行之後沒有相關的巡演、國際發行、國際樂評的曝光策略,加上語言的隔閡,雖然在台灣有一定的曝光度,卻無法打入國際市場。

小島大歌在計畫初期便設下打入國際市場的目標,從長期參與國際商展、音樂市場、國外提案大會、演說、媒體行銷,到獨立的英文、中文官方網站、音樂影片等規劃,都是小島大歌能夠快速的把「南島」這個獨特的故事推向國際的利基。藉由直接接觸國際業界人士,雙向溝通讓國際策展人、決策者、藝術總監、經紀人等與我們建立信任關係,這是小島大歌在計畫成立初期就堅持的事情。

▌「有人問說,你玩什麽曲風?原住民音樂嗎?還是你怎麼樣?搖滾嗎?我不屬於任何一個,音樂就是音樂啊!為什麼要分這麼細?」

__小島大歌音樂家 Putad Pihay(布妲菈‧碧海)

當談及台灣人對於原住民音樂的刻板印象,Putad 說道,原住民在唱歌的當下,是從內心發出的聲音,就好像我們每天去工作、吃飯、休息一樣,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唱歌跳舞以及音樂是隨時存在的,但當談及漂流出口《海女》在得到 32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之前,她表示竟然連部落的耆老都不能理解,或接受這種搖滾風格的音樂,甚至被指責是「惡魔的小孩」。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最後,當問及小島大歌接下來的計畫時,BaoBao 表示,接下來 3 年的行程相當重要且緊湊,因為 2025 年是小島大歌成立 10 周年的里程碑。計畫預計將剛發行的專輯,帶到歐洲、澳洲等地進行巡迴,最後再帶回台灣。同時也將開始策劃更大型、結合劇場的演出模式,希望能將故事性帶入原本單純的演唱會,把南島的文化以及議題往世界各地推廣。

小島大歌的發展伊始資源匱乏,但藉由創辦人 BaoBao 與 Tim Cole 從資金募集、參與市場展會、聯繫音樂家、訂立合約到架設網站等「庶務」中,胼手胝足地建構了一塊專屬於南島與兩大洋(印度洋、太平洋)的「音樂地域」。奇妙的是,上百位來自不同島國的音樂家,合作起來卻像是這塊地域原本就已存有,他們接連在《Small Island Big Song》、《Our Island》兩張專輯與巡演中,以各自的母語或傳統樂器,甚或即興與非即興交織的方式和鳴,講述南島民族共同面對的困境與記憶:生態破壞、文化流失、種族歧視……。而今從 BaoBao 與 Putad 分別從企劃層面與藝術層面分享計畫的實地見聞,或許也能帶給台灣有志邁向國際,或者先從在地開始輻散的音樂計畫與藝術家一個值得摹倣的範本,正如 Putad 在談笑中說到的實踐方法正是「吸收、吸收、永遠吸收不完,到最後,我還是我自己。」

對小島大歌來說,不是只有成績或結果才重要,這個計畫建構了一個以南島為名的生態系,當中的每一份子都是一棵樹,聚在一起,就成了一片繁茂且生養不息的樹林,並讓更多處在外圍的人能夠親身走進來,製造出更多的場域發揚南島文化。

照片提供:小島大歌

關於作者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