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專訪:在日臺人マイケル —— 一個臺灣人如何到日本玩獨立音樂?

0

編輯序:

臺灣的樂團以及樂迷們,相信都對日本豐富的音樂文化相當嚮往,但實際上真的如動漫或日劇演的一樣嗎?在這次的訪談邀請了在日生活的臺灣人マイケル(發音:Maikeru);他在日本獨立音樂圈相當活躍,參與過三個樂團,發行過五張 EP 和一張專輯,並在今年推出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平日,他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音樂對他來說,雖不是主要收入來源,但是一種自我挑戰與實踐。以下是他的音樂旅程、對日本音樂文化的見解,以及他如何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請先自我介紹一下

我是マイケル,今年三十歲。我 2018 年一月來到日本,該年十一月開始在這裡進行音樂活動,到現在五年了。我在日本參加過三個樂團,發行過五張 EP、一張專輯,今年年底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

我的職業是普通的上班族,工作內容與語言相關。之前住在東京的時候,主要會在週末外出從事音樂活動;但去年搬到千葉之後,基本上就是自己在家裡作曲了。

你一開始是怎麼會想去日本的?

我當兵放假的時候,朋友約我去 Revolver 看一場日本瞪鞋團的拼盤表演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瞪鞋這種類型。我從來沒聽過那麼吵的吉他,加上很簡單的鼓,基本上都是女主唱,空靈空靈的。那跟一般流行音樂很不一樣,也跟我之前自己在臺灣玩的搖滾樂差很多。

我當下聽了就覺得這種音樂很神奇,想要多了解一下。之後就上網研究,發現日本有很多瞪鞋的地下樂團,我聽了也都蠻喜歡的。我那時在臺灣還沒有找到工作,就往一些日本公司投履歷,好巧不巧地被錄取了,就這樣來日本。

意思是,那個時候你在臺灣找不到其他人一起玩這種音樂嗎?

大學時,大家會希望不只是玩票性質的社團,而是認真想紅起來。但我只是想要寫歌,並不在意紅不紅。對於只是當社團在玩的人來說,我對於創作會比較要求,可能給他們比較大的壓力;但是對於想要成名的人來說,我的積極度又不夠。

回想起來,我其實純粹只是想要寫好聽的歌,但那不等同受大眾歡迎。

講講你在日本參加樂團的經驗。

前兩個都是原本就存在的團,我後來才加入。第一個叫 AiZA。第二個叫 Concrete Twin,是蠻久的團。第三個則是我自己找人創的,叫作リューネ。

AiZA 是一個很積極的團。日本有很多音樂比賽,類似臺灣的 YAHAMA 全國熱門音樂大賽。例如我們參加的 EMERGENZA 就是其中蠻有名的一個,總共要比三輪。第一輪會在很小的 Livehouse 裡,大約 20 團輪流表演,由現場觀眾票數最多者進入準決賽,所以完全要靠人氣、親友團的力量。

第二輪形式也一樣,是在澀谷的 Eggman 這個較大的場地,到這裡都還是分區比賽。最後一輪則有其他地方的參賽者,有大阪的、北海道的,地點在澀谷數一數二大的 O-EAST,不僅採現場投票,也有評審制,像紅白歌唱大賽一樣。我們當時有闖入決賽,最終拿到第六名,但要前三名才有獎金。

當時比了整整六個月。每一輪都要去拉人、做公關。我那時是不參與這些工作的,頂多就在自己的臉書發文,但臉書的朋友都是臺灣人,他們不可能來現場投票,所以樂團的推特、IG、臉書都是其他三個人在處理。我當時就是一個「想要玩團,剛好這個團的大家人都不錯,他們想參加比賽,那我就隨波逐流」的角色。

你在日本住的第一年就開始玩團,那你是怎麼去認識這些人,怎麼打進這個圈子?

我剛來日本的時候,完全不會日文,起初半年幾乎都靠英文。後來交了女友,就比較有在練習日文。原本也沒有打算繼續玩樂團,一開始只有買器材、自己寫歌錄音、上傳 YouTube 而已,就只是做爽的。女友知道我先前在臺灣看日本瞪鞋團的事,就跟我說,你既然都來日本了,要不要去上網找找看有沒有樂團在徵人。

我就上了OURSOUNDS 這個日本網站,它就是專門讓樂團和樂手媒合的,像是音樂版的 LinkedIn。我那時住三鷹,就查一查那附近有什麼人、私訊他們看看,問有沒有缺吉他手或貝斯手。我的自我介紹全部寫英文,因為如果團員不會講英文,溝通會蠻麻煩的。最後,就是找到 AiZA 這個團。

其實 AiZA 的風格跟我原本希望的完全不一樣,他們是做 toe 那種數學搖滾,日文裡所謂的「変拍子」,什麼七五拍、七四拍之類的。他們在找貝斯手,而我在臺灣時玩最多的樂器就是貝斯。雖然我從來沒玩過這種風格,但想說可以自我挑戰一下。他們聽了我自己寫的歌,覺得如果團員中有一個非日本人,也許可以碰撞出新的創意,於是就加入了。

之所以沒有繼續下去,是因為團員希望每一年都去比賽。但我一來很難拉票,二來還要繳保證金四十萬日幣。如果現場找不到一百個人投票給你,保證金就會被沒收,這是我很害怕的事。

你會因為沒有特別想紅,而比較消極或抗拒去做什麼事嗎?

我最抗拒的是用推特去拉不認識的人。因為要贏得比賽,所以你會以樂團成員身分創一個新帳號,每天都要找不認識的人然後私訊他。

要怎麼找到這種可以私訊的潛在粉絲?

我有空時會自己去看表演,然後加那些樂手的推特,一開始就是私訊他們。推特會再推薦我類似的樂團或他們的追蹤者,我就可以再進一步私訊這些人。就我所知,要參加這個比賽的樂團都會這麼做,除非他們的親友團很強。

當時的團員(AiZA)之中,有成員是沒有正職的,只要不是打零工的時間,就可以在家一直寫歌,由於時間很多所以對於比賽很積極。後來他還希望週間也可以練團。練團的地點是在山手線的日暮里站,但我三鷹的家是在西東京,下班後這樣跑來跑去很累,交通開銷也大。這些都是我後來退出的原因。

*編按:JR 三鷹站到 JR 日暮里站,包含轉車時間,路程將近一小時,現時點來回約 1000 日幣,計程車車資單程超過 10000 日幣

所以,日本人經營社群媒體的方式和臺灣很不一樣嗎?

在日本玩團,SNS 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你想不想紅。主要是 Twitter、Instagram。很多樂團會有自己的網站,但就我這幾年觀察,一般人都是先看 Twitter,不會去看樂團用 Wix 做的網站。所以就算你不常在 Twitter 和 Instagram 發表內容,但是你頁面上釘選的內容一定要是你下一次表演的資訊。

日本人使用社群媒體時,公事和私事是分很開的。像我們之前的樂團帳號,任何人要發推文一定要經過所有人確認,而且不會包含任何個人資訊。一定只能要發表跟自己樂團有關的東西,可能是下一場演出、錄音的照片,不會表達自己的任何意見。如果要發表意見,就用樂手自己的帳號。我之前有看過一名樂手,他參加五六個團,為每個團的不同身分都分別建立推特帳號,而且人設都不一樣。

在日本,一個地下樂團進到主流的過程是什麼樣子?

我還沒紅過,但身邊幾個朋友的樂團有在努力往那個方向走。在日本,基本上都先從地方上的 Livehouse 開始,並在推特、Instagram 上累積人氣,自己拍 YouTube 影片等等的。Spotify 這類串流也很重要。

有些團運氣好,遇到願意簽他們的唱片公司。我不是指 Sony 這種大公司,是比較小的,但願意出資幫他們把 CD 舖貨到 Tower Records、Disk Union。另外一些就是像我前面說的,先參加大型比賽,然後再被簽約。

所以在日本,(樂團)被唱片公司簽約這件事還是很重要嗎?因為在臺灣,如果你只是想紅,不見得需要唱片公司。

這也許跟日本重視傳統有關。日本當然有在 TikTok 爆紅的獨立樂團或歌手,但爆紅之後也是馬上被簽下來,不會因為爆紅就一直自己走下去。簽約是一定的,問題只是被哪一間公司簽。

就是說終歸是要被簽,但被簽之前的人氣累積手段可能大不相同。以前都要一直在 Livehouse 演出、參加比賽,現在可以透過網路做其他事情。

對。就我自己熟悉的瞪鞋、地下搖滾、Emo 這類樂團來說,在這幾年藉由網路的方式比較快累積人氣。尤其疫情這三四年更是如此。有一段時間東京的 Livehouse 不能有觀眾,表演都是線上串流,觀眾上網買票就可以看,但樂團還是在 Livehouse 裡面表演,一樣有技師、音控、燈光。那時很多樂團藉由這個管道走紅。

剛才你有提到一些音樂類型。你會不會覺得,那些類型的音樂有一個走紅程度或粉絲數量的天花板?也就是說,大家最後還是得做比較典型的 J-Pop、J-Rock。

以羊文學(Sony 旗下藝人)來說,他們以前是很地下的一個瞪鞋樂團,音樂也和現在很不一樣。他們靠著推特、YouTube 宣傳,大概每天都在下北澤表演。東京的音樂類型相當具地域性,比如高圓寺就是瞪鞋,澀谷是主流、偶像,下北澤就是獨立搖滾。

羊文學吸收了很多獨立搖滾的粉絲,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被簽約、跑海外巡演等等,成為非常具代表性的樂團。但我們這些自己在玩瞪鞋的人都會說,羊文學其實還是一個瞪鞋團,只是他們現在站到檯面上了。所以如果你夠獨特,觀眾覺得你很奇怪卻又朗朗上口,就有機會紅。

話說回來,你另外兩個樂團又是怎麼開始的呢?

Concrete Twin 是非常瞪鞋的團。我在臉書的瞪鞋社團「Shoegaze Japan」認識創團的資深樂手,剛好他也是我熟識的 Livehouse 店長的朋友。後來對於樂團的理念相左,我便離開了。

到了リューネ,我就想說自己來日本後寫了很多歌,比起先前加入別人的團,已經可以試著由自己為核心,從零開始把樂團打造起來。到這時,團員都是我自己找來的,可能是朋友的朋友、在 Livehouse 看團後喝酒結識的陌生人。

後來怎麼會決定回到自己一個人創作?

去年 11 月發行完專輯後,我由於工作的關係從東京搬到千葉。這裡物價低、環境好,但距離東京四小時的電車車程,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做現場表演,也就無法再玩樂團了。

我在日本玩樂團,深刻體會到一件事,就是他們普遍把樂團和友情分得很開。同個樂團的人不一定要有很親密的關係,不會說練完團後大家去喝一杯之類的,比大學社團還要不親近。我們除了練團和表演,基本上沒有任何聯絡。平時有事情要討論,全部都用 LINE 群組溝通。

在臺灣,雖然能完全靠創作或經營樂團為生的人並不多,但還是有些人可以從事廣義的音樂工作如教課、舞監等,延續他們在這方面的熱情與生涯。或許相對於日本來說,臺灣上班時間沒那麼長,生活壓力比較輕鬆?

在我比較深入認識這裡的環境三四年之後,我覺得要在日本以音樂為主生活下去是非常辛苦的,尤其如果是在東京的話。首先房租、通勤都貴,如果你是在 Livehouse 打工,薪水光扣掉房租就爆了。所以我認識的樂團人,大多覺得音樂是一項嗜好。雖然還是有想紅的人,但大部分就是做健康的(臺語)。偶爾發發單曲,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玩樂團。也會有很多前輩勸大家,不要把音樂當作唯一一條路。

就你的觀察,日本音樂人和樂迷對於臺灣了解多少?

比較有名的像滅火器吧。年紀比我大的人可能比較熟悉五月天,因為他們之前和 Glay 合作。最近大家會提到的反而是草東沒有派對,因為鼓手過世的消息,連我們瞪鞋圈都知道他們。以瞪鞋圈來說,臺灣和日本彼此還蠻互相熟識的,有名的臺灣團像 Manic Sheep。日本人大致會知道臺灣主流的搖滾樂團名字,不過當然比不上鄧麗君那種啦。

可以說說你先前發行專輯的經驗嗎?

以我去年自己樂團發行實體專輯為例,我有認識的前輩在唱片公司工作。雖然不是最大的,但在我們這個圈子蠻有名,發行的人氣樂團也多。他們負責印刷、物流,我們負責把歌做好。他有說我們賣了多少張會給我們抽成,我跟他說,不用印到三百張,我們一百張就好,也不需要抽成。因為你能幫我發到那些地方,已經很不可思議了,我們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上架到 Disk Union 的。

他們公司沒有串流平台的帳號,所以要我們以自己的名義去上架,串流賺到的錢就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是更大的公司,就會連串流也一起負責。但這間公司認為串流賺不到什麼錢。Bandcamp 則是用他們的帳號,收入我們拿 70%。網路宣傳,包括推特、Yahoo! News,也都是唱片公司在做的。如果有現場表演的話,他們也會在 YouTube 頻道和 SNS 宣傳。所以基本上除了串流,其他你能想到的宣傳和發行手段都是由唱片公司處理。

我們後來沒有上串流,因為樂團解散了,錢這種事就很難處理。現在會覺得蠻後悔的,因為日本以外的人很難找到我們的音樂,只能讓家人帶 CD 回去,或朋友來日本的時候順便去 Disk Union 買。日本人和臺灣人不怎麼用 Bandcamp,都是歐美的人在用。我們為了要讓專輯在 Bandcamp 上能夠賣出去,11 首歌定價才賣 7 美元,非常便宜。

*編按:依照 Bandcamp 官方表示,專輯售價 7 美元為利潤與推廣方面效益最好定價。

你們只發行 100 張的話,舖貨的範圍很有限吧?

我那時有去新宿 Disk Union 看,那裡就有 10 張吧,所以後來是有再刷的,大概 350 張。主要還是在東京,而唱片公司老闆住名古屋,所以那裡也有舖貨。

日本有很多音樂相關的次文化,比方最近的《孤獨搖滾》,還有跟偶像有關的《我推的孩子》,很久以前的日劇《手拉你》。這些是如何影響玩音樂的人?有很多人看了之後跑去玩音樂嗎?

消費上是有影響的,但不長遠。像最近推特有討論,因為《孤獨搖滾》而去買吉他的人很多,但退燒就二手市場就出現很多同款吉他。在日本這種消費社會,什麼東西都燒得快也退得快,真正留下來的很少。當然,能夠讓新的人進來這個圈子是好事,但如何留住他們是另一回事。

你參與的樂團通常哪些場地(Livehouse)演出?

AiZA 比較常在下北澤表演,下北澤的「階級」蠻明顯的,所有新手團都會從某些地方開始。日本有個「Booking Live」(ブッキングライブ)的制度,大家可以上網登記,讓 Livehouse 湊團,也算是媒合。比方他們星期一有五小時的時段,他們就會去湊五個團做拼盤,問你要不要來表演,跟你談條件,器材費、音控師費怎麼算,賣多少張之後抽成之類的。

下北澤算是我們這個類型的新手村,有名的 Livehouse 有 THREE、CLUB Que,新手會在週間,大咖會在週六。日本人習慣週五和同事喝酒,週日陪家人,週六是空檔,所以週六會是最大咖的樂團演出。我去過的還有 Shimokitazawa GARAGE,Base Ball Bear 和 SUCHMOS 都從那裡發跡。

我最近比較常表演的是高円寺 HIGH,這就是瞪鞋為主的場地。我現在也算是他們的工作人員,負責管理推特,因為他們需要會英文的人。

*編按:Booking Live、ブッキングライブ,東京每個地區都會有類似的登錄制度,想演出的新手可以登陸自己樂團的資訊,該地區 Livehouse 缺節目企劃時會參考,是演出者及場地之間共享並整合人力資源的互惠作法。

聽聞日本的獨立樂團的演出需要包票?這個制度也造成音樂人若干壓力,實際上的狀況是?

不能說是包票,而是說如果我沒有賣到規定張數的話就要付差額。舉例來說,我可能今天一定要找到 15 個人,那我從第 16 個人開始抽成 30%,第 21 個人開始抽 50%。如果我沒有找到 15 個人,差幾個就要付幾個的錢。

通常是 15 個人,比較小的場地可能 10 個,週一這種時間比較爛的可能 5 個。票價 3000 起跳。如果有一團比較有名,那他們可能不需要保證張數,而其他團就要幫他們分擔。

有些場地會收場地費、音箱費、音控費、燈光費。雖然基本上不至於收太多,但樂團剛起步時是蠻虧的。

如果你不是透過 Booking Live,而是場地方單獨邀請你表演,你就不用支付任何費用。日本也有很多樂團自己去租場地,這種形式叫做「對Band(日文:対バン)」,意思是找自己的朋友一起演來分擔成本。

樂團要發展到什麼程度才會去做專場(ワンマン)?

AiZA 有討論過這件事情。首先場地要夠大,十個人當然也可以叫專場,但沒有意義。所以至少要一百人,而且要租在週六,但週六最貴,光場地費就要五十到八十萬。專場的話,場地也不會給你音控,要自己花錢請。

我本來自己也考慮做專場,但後來前輩告訴我,可以參加高円寺 HIGH 每個月最後一個週日的瞪鞋拼盤「Total Feedback」。這個活動每次都會有五組樂團,其中的主打可能就是在該月發片的樂團。

在日本的樂團進行「日本巡迴」大概是怎樣的模式?

之前有跟唱片公司談到一些日本國內巡迴的事情,但後來解散了沒有執行。但唱片公司老闆在名古屋,當時他希望的形式是,我們帶兩三個東京的團,他自己則會在名古屋找一兩個團,湊五個在禮拜六晚上做專輯發行派對。

我熟識的樂團也有做巡迴。去年七月時他們發第一張專輯,唱片公司幫他們安排全國巡迴,但分了三四個月跑完。北海道、九州、關西,然後東京兩三場,最後一場在高圓寺。基本上不可能像很久以前美國那種公路巡迴,現在大家都是上班族。

巡迴要燒自己和唱片公司的錢。像那時候我們的唱片公司說,他們會幫我們找飯店,但是交通部分我們要自己想辦法,看是搭高鐵還是夜巴。場地費的話,因為是他們邀請我們,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

巡迴這件事情,我覺得一定要背後一定要有唱片公司或在 Livehouse 排團的人幫忙,不然光是喬場地,預算就快爆了。

就你的觀察,在日本要從事獨立音樂,有什麼特殊的文化需要了解?需要從哪裡取得資源和經營人脈?

在日本社會,人際關係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前輩後輩的階級可能比在臺灣當兵時還嚴謹。不是那種表層的關係,而是你必須要去完全地尊重你的前輩。最簡單的就是倒酒這個文化開始。前輩是不會自己倒酒的!而且不只是年齡上的前輩,樂團先後順序的前輩也是。對方可能比我年輕,但他的樂團比我久,那我就要倒酒。

前輩講話時也要附和。「啊,是這樣子呢。」你就算不認同他說的話,你還是要講「原來如此啊。是這樣子呢。果然如此啊。」就是在日劇裡看到的那種官腔,這是實際上會發生的事。

當然你想要不經營這些關係的同時在日本玩團,當然可以。但身為外國人,你沒有透過經營與當地場景的關係,會很難取得資源。

除了前輩後輩的關係,在日本,不管工作或是玩樂團,「讀空氣」(日文:空気を読む。意洞悉社交場合氛圍)的能力非常重要。外國人要打入這個圈子其實還蠻簡單的,如果你是一個日本音樂聽很久的人,他們會覺得「我認識的你也認識,但你是外國人,你好屌」。他們對外國人犯錯的容忍度也比較高。

我講個比較具體的例子。他們的彩排非常嚴格,三十分鐘就是三十分鐘。我們在臺灣的 Livehouse 表演都不見得會給音控歌單,燈光就隨便他們做。但在日本,你要填歌單,要寫清楚每首歌幾分鐘,中間有什麼橋段,MC 什麼時候下,有沒有安可,安可要不要播歌,入場和散場要不要播歌。燈光也要寫,這時候你要紅色燈、藍色燈、背後燈、前面的燈、還是你不要燈、你要播影像…等等有的沒的。

他們很注重表演這件事情。從彩排開始,他們連從進入 Livehouse 的時間都有規定。假設我是最後一個團,要從六點半表演到七點,那我十一點就要進到 Livehouse,從十一點半 到十二點開始彩排。彩排完十分鐘內要收完所有東西,方便下一組樂團使用。

演出時的社交禮儀也是一環,我必須跟在場所有人打招呼,包括其他共演樂團、音控燈光攝影師等全部現場工作人員以外,還要去向幫你販賣週邊的人打招呼,也別的樂團販賣週邊的人也要問候。這是一個不成文的禮貌,他們會很要求這件事情。但是如果你是外國人的話,他們可能不會特別刁你。

如果有臺灣音樂人想去日本發展,你會提供什麼建議?

如果你像我一樣,來日本之前沒有什麼音樂作品,我會建議日文學好一點再來,或至少對日本文化具備基本的常識。另外很重要的是,你必須要喜歡日本當地的音樂。你會需要厚臉皮、花一些時間社交,好打入這裡的音樂圈。我有認識一些一樣沒有背景的外國人,每個月都去看表演,跟工作人員和常常看的樂團熟了之後,就可以透過這些關係開始組自己的樂團。

那如果是已經有一點成果的人,可以考量自己在日本的臺灣人之間的人氣。你可能沒辦法到第一流的 Livehouse 但至少可以到五十、一百個人左右的 Livehouse。你可以一場五十分鐘的演出內容,一週內跑兩、三個 Livehouse。有很多名氣普通的 Post Rock、Screamo 地下樂團來日本一週,週一、三、五各演一次,週日回去。他們也沒有特別出名,但是幾乎都爆滿。當你是外國團,更容易吸引日本的觀眾,而且日本人非常喜歡臺灣人。

現在最麻煩的問題是工作簽證,疫情前很多人是拿觀光簽證來表演,但現在沒有辦法用旅客身份來表演。你沒有拿短期的工作簽證的話,日本的 Livehouse 是不願意讓你上台的。如果能搞定簽證,疫情後重新開放的此刻,我覺得是蠻不錯的時機。


the deep sleep – “the magnificent steiner”
是マイケル的個人計畫新作,點擊專輯封面試聽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