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YouTube的野望 獨立創作的隱憂

0

YouTube劇烈翻轉了一整個世代的視聽模式, 2006年被Google買下後,它獨霸網路世界的企圖心更加強烈。成立即將滿十年,YouTube此刻野心更上一層樓:要從被動的「平台」,轉成主動的「媒體」。

未命名

去年YouTube推出付費頻道,目前台灣也能訂閱,但這只是YouTube第一小步,YouTube打算進行「串流」,也就是整合YouTube上歌手、樂團、公司的影片。6月10日時中國時報就曾報導〈S.H.E周董MV  恐神隱YouTube〉,原因是YouTube要與唱片公司簽約,倘若唱片公司不配合,該公司影音將於YouTube消失,但也有報導指出:影片並不會神隱,可能只是分紅方式不同

不過,對於以上兩種說法,YouTube都尚未做出正面回應。

但日前(6月23日)Digital Music News網站公布一份文件,標題為〈F*&K It: Here’s the Entire YouTube Contract for Indies…〉,內文是YouTube與獨立音樂人簽訂的合約,雖尚未獲得證實,但其內容完整度高得令人詫異,合約中規定:未來藝人的所有影片,包含Fan Made Video,都會被列入YouTube服務中;且藝人如將影音檔上傳到相關平台(如Spotify),也必須同步提供給YouTube,不難想像文章為何以髒話下標了。甚至還有傳言指出,未來YouTube會推出「YouTube Music Pass」(YouTube音樂護照)——如果你不屬於大型音樂公司,或與google、YouTube簽約的話,你的影片就會被YouTube下架。

未命名

圖片來源:Digital Music News網站

即使把音樂護照的事情放一邊,YouTube目前也有幾個問題。首先它主要的獲利來源是廣告,2013年的廣告收益達20億美元;且因為行動裝置的崛起,YouTube 未來市場潛能無可限量。不過,YouTube合約中雖規定會將廣告獲利的一部分作為給音樂公司及歌手,但影片瀏覽量和廣告收益往往未必成正比,而實際的廣告流量與觸及資料也並不透明。在這種情況下,大型唱片公司因為已奠定相當的知名度,在獲利分配或合約簽訂上比較有斡旋的空間,但小型公司或獨立歌手就缺乏談判條件了,且通常他們看重的是YouTube的曝光率和普及性,在「先求有,再求好」的無奈下,難保不吃虧。此外,YouTube目前有許多關於下架影片標準的爭議,也有人質疑YouTube是否有落實人工審查影片內容,亦或只透過網友檢舉

YouTube原本是個被動的「平台」,靠全世界素人與各種創作者的內容滋養壯大,但很顯然,它現在已經翅膀硬到可以跨過某一條線,徹底進入「Money Talks」的世界了。此時想到YouTube的Slogan:「Broadcast Yourself」,或Google的「Don’t Be Evil」,一切顯得是否有點諷刺呢?

 

參考資料:

台灣經貿網,〈【電子商務商情專區】賴文智:球員兼裁判—YouTube是平台還是媒體?

RoxyRocker,〈Youtube與音樂人的獲利模式

Inside網路趨勢觀察,〈天下果然沒有白吃的午餐,YouTube 正式宣布推出收費頻道

EarWorm,〈Youtube音樂串流服務Indie用合約外流

the guardian,〈YouTube subscription music licensing strikes wrong notes with indie labels

Digital Music News,〈Everyone Calm Down. YouTube Is NOT Going To Remove Music Videos

關於作者

Punchline 實習編輯,現為台灣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除了睡覺外,迷戀音樂、電影、電影院,人生死穴是數學,有任何大小批評指教意見都歡迎留言。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