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日本人買 CD 其實不關線上音樂的事

0
photo credit: eldeeem via photopin cc

photo credit: eldeeem via photopin cc

文/Spykee Jin

之前剛好看到一篇紐約時報的專文《CD-Loving Japan Resists Move to Online Music》,下午也看到老友 Mykal 轉貼了中文版《為何日本人愛 CD 不愛線上音樂?》,Mykal 的想法跟我一樣,覺得這文雖然不至說偏頗,但對於日本人為何喜愛購買實體商品這件事的背後原因,的確斧鑿不夠。

文中援引了不少國際唱片公司以及現今數位音樂知名服務商 Spotify 高層的說法,提到線上授權的處理細節、日本市場對國際音樂銷售的影響力,或是日本唱片公司以周邊商品概念抓住喜歡收集的日本流行樂迷共鳴等,都是日本偏好實體 CD 的原因,以及未來數位音樂供應商要如何進入日本市場的觀察。然而如同 Mykal 在臉書上說的:「我想如果認真花時間走訪過 diskunion、RECOfan、bonjour、Jet Set、Manhattan、Technique、Gan Ban⋯⋯等等這些現在仍持續經營著的各類型唱片行,應該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來詮釋這個命題。」個人也覺得如果要以上述這些角度去檢查日本人「為何不愛線上音樂」,不如直接從日本人「為何愛實體商品」的角度去看。

日本人「重視事物價值」的精神性全球皆知。日本傳統信仰、曾被尊為國教的神道教其中一個觀念「萬物皆有神」,就是很具體的表現。日本人因為神道教而養成對一切自然事物感到敬畏的習慣,樹木花草蟲魚鳥獸等,而這樣的崇敬在日常生活上的體現,便是「對事物細微的觀察」。

我覺得這件事就跟日本人使用模型拍攝特攝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因為今年看了一部以哥吉拉 60 週年為主軸的日本特攝專題節目。節目中,拍攝多部《哥吉拉》系列作品、曾任東寶第三任特攝監督的中野昭慶直言:「盆栽與庭園可以說是日本人對於模型的最早概念。」而事實上庭園也就是神道教的其中一個文化產物。想像一下去逛花市的時候,看到一般的盆栽跟日式盆栽時,的確能感到不一樣的氣氛,主要就是在於日式盆栽有著「實物縮小」的概念,就像日式庭園裡的小橋流水也是一樣的道理。

之後節目在訪問東寶特攝早期的美術團隊時,主持人提到:「這樣的模型拿來拍攝被破壞的場景,要是 NG 了怎麼辦?」三位看上去五、六十歲的老爹們,想也不想就回答:「重新做啊!幾次都一樣。」字裡行間都對「製作實體」這件事情充滿著熱情。最後被訪問的則是目前日本代表性的特攝片監督、目前正在拍攝《進擊的巨人 劇場版》的樋口真嗣,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他說:「如果認為這只是工作的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真的不可能。」

我記得小的時候看哥吉拉破壞街道會感到很興奮,但是有時候家裡長輩就會說:「這一看就知道是模型啊。」當然沒錯,尤其跟好萊塢現在真偽難辨的 CG 技術一比,更是相對粗糙,但是「使用模型」這件事就是讓我著迷:你會去想像美術人員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心力做出這樣的東西?或是明明是塑膠做出來的怪獸怎麼會這麼逼真?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模型」,但最迷人之處就在於他們如何透過模型建構出這個逼真的世界。

實體的東西就是要用作出來的,摸得著看得到,騙不了人。因此如果你還記得的話,真正的唱片行應該要有一定的空間,因為它必須要擺放足夠的商品讓你挑選,而不是在一個 10 幾吋的電腦螢幕裡。螢幕上你 google 得到專輯封面吧,不過當你在唱片行拿起 CD 的時候才會發現,有的是特殊造型包裝,或是專輯正面背面其實是一個完整的設計概念。挑選的過程或試聽也是令人享受,但後來我更覺得,逛唱片行所有的趣味根源,乃是因為正身處在一個擺放著塞爆自己家還有剩的 CD 數量的場所。

買回家打開 CD,如果裡面有很多好看的照片,那都是找了攝影師來拍的;如果是一些特別的視覺,那也是出自某位可能為了它好一陣子沒睡覺的設計師之手;歌詞也有可能是藝人自己的手稿,那就更拉近了你跟他的距離吧。看完、聽完,把它放在家裡的 CD 架上,不看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些年來已經買了有這麼多啊,同時看到另一張專輯,「好久沒聽了這張」,從架上拿下來,一打開又是跟創作者們相遇的另一個小天地。

所以,日本人為什麼愛 CD?這短短心得跟那篇專訪一樣絕對無法道盡,但我總覺得在不了解文化的前提下,就討論操作方式或是策略可能都不是核心,尤其以日本這樣一個民族性極為獨特的國家來說。只是想到如果數位通路商真的想要打進日本市場,理解更多在地文化與背景,或許會比觀察數字趨勢來的有幫助吧。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