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音樂干製作人什麼事?從王力宏《忘我》說起

0
photo credit: Chibcha via photopin cc

photo credit: Chibcha via photopin cc

文/Cello Kan

音樂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東西,抓不到也看不到。好聽跟不好聽其實是因人而異,而流行音樂則代表著很多人對這種音樂有共嗚,雖然感動的部份每人不一樣,但是當反映在數字上時,就表示著這音樂在市場上成功了。

入行第三天時,李宗盛跟我說了一句話:「你寫一首感動十個人的作品很容易,感動一百個人也不難,可是當你在數字上每加一個零,那困難度就相對提高,一萬個是很難的事,十萬個更是超難的事。」創作本身很單純,你一定要先感動你自己,才能感動人,特別是創作歌手,一首作品還沒放進市場時,那是藝術品,但當放進唱片行、iTunes Store、Spotify、KKBox、YouTube等時,對不起,那已經變成了一件商品,要接受市場考驗。

前年英國權威音樂雜誌《Q》做了一個專題很吸引眼球,題目是:「當一個藝人出現了這十項現象,就表示該藝人正走向衰亡。」其中一項是這樣寫的:「藝人要自己當製作人時,那就表示他音樂可以準備不用聽了。」

我翻著自己的唱片收藏,真的,十個藝人中,有八個在掌控自己的音樂後水準下降,有時甚至從藝人自己製作專輯之後我就不再追隨他們了。而這個特點在華語音樂圈這種事更是常常發生。而創作型歌手特別喜歡自己當製作人。

自己當製作人有問題嗎?當然沒問題,你只要說服老闆給你當就行了,對不對?不過,通常老闆都會讓你去當的。

那老闆為什麼會讓你當呢?因為大部份創作人在還沒發片前,都會創作Demo,寄去各大唱片公司找機會。很多時候那些Demo給老闆或A&R選上後,99%是給別的歌手灌唱。然後,如果你交了好運,你的創作大賣,那下一步你就有機會發行一張個人專輯。

而華語音樂圈創作型藝人在做音樂時,一般很不喜歡有人在旁邊指導,尤其創作歌手通常都有想法,第一個要求往往是你不要管我怎麼做、會做什麼,反正錄完交帶子就好了,所以你會發現某些創作藝人經常在兩張專輯後品質會向下掉,開始自我重複。或是也想作一點改變,例如做搖滾的突然想加些電子的東西,獨個兒在錄音室埋頭苦幹,不過往往力不從心。

能夠明白製作人這回事的創作藝人,在我做這個行業這麼久,碰到的真是兩隻手就可以數完。當然有時候他們明白,但是老闆不明白,老闆會覺得幹嘛要花錢找個製作人來?你自己都可以做,我為什麼不把錢花在別的地方。而在我一生中遇到明白這個事情的老闆,對不起,一隻手,就數完。

◎製作人能帶來什麼?

但製作人是做什麼的呢?就跟電影導演一樣,簡單來說:就是要在預算內把藝人的作品,打磨成為一個適合市場,又能保持藝人本來精神的商品。

通常製作人在收到藝人的Demo後,會先和藝人溝通,再下手調整。若是樂團,就跟他們討論編曲的細節,在錄音室把他們最好的一面抓住;如果是獨立藝人,除了之前談到的部份,也負責找合適的樂手,去把東西整合出來。

國外很多創作歌手,例如:Paul SimonBob DylanJohn LennonU2LinkinPark50 CentsMadonnaLady GaGa⋯⋯無論他們多成功,在做自己專輯時,都有一個製作人把關。因為西方的音樂人,很多都知道自己有極限,想透過製作人監督自己,甚至希望以製作人本身的音樂專長,去改變自己的音樂,像Madonna,她就是很會借助製作人提昇補強本身的不足。

因為很多時候,創作藝人在處理音樂時難免會過於自我,而忽略了一些商業元素,例如Depeche Mode在製作《Enjoy The Silence》時,本來Demo是一首慢歌,但是製作人Flood與團員Alan Wilder,覺得這會是一首大熱作品,故把原本的概念打倒,變成一首輕快的電子舞曲,成為了今天大家聽到的版本,同時也因為這首作品,把Depeche Mode推進了大團的位置。

而另外一些製作人,本身有著很濃烈的個人色彩,而藝人很多時候想借助製作人特色,加強音樂的多樣性,Madonna最會用這個方法,基本上她每一張都會找不同的製作人合作,從他們身上吸收養份,再進化成具備強烈個人氣味的作品。

除了這些,製作人也同樣要擔任心理醫生和調解衝突的角色,特別是樂團,很多時候會有路線之爭。U2在製作《Achtung Baby》時,因為團員有不同想法,主唱Bono和結他手The Edge想要在聲音上有突破,要靠近工業噪音、Techno、舞曲、Hip Hop的方向,而貝斯手Adam與鼓手Larry卻想在演奏技術層面上下功夫,變成了各做各事,U2甚至接近解散邊緣,還好製作人Daniel Lanois在工作上做了一個平衡和緩衝的作用,把U2重新拉在一起,成就了今天的經典《Achtung Baby》。

◎如果大家都能「忘我」一點?⋯⋯

maxresdefault

先前聽到王力宏跟知名DJ/製作人Avicii的合作,王力宏在做音樂上有一定自我要求,而能夠在自己不熟悉的部份延攬強者來幫忙,本身就是專業的態度。尤其先前Avicii參與Coldplay的單曲《A Sky Full of Star》製作,各界評價不俗,當然外界對他和王力宏的合作也有很大期望。

終於,喚作《忘我》的新曲在萬眾期待出來了,王力宏和Avicii都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拿了出來。可惜的是各自拿了自己的東西出來後,卻好像各顧各的做著自己要做的事,沒有辦法連接起來。花了很大預算拍的MV,兩人也不曾同時入鏡,導致這個各自各做的盲點更明顯。

老實說如果把東西拆開來,兩人都做得不差。但合在一起就會讓人覺得似乎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就好像你去看新一集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明明已經去香港取景,可是硬要為了某些原因,要在美國搭一個讓老外以為是香港的街景那樣格格不入。雖然《忘我》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很明顯王力宏和Avicii都沒有抓到重點,把這個事情推敲得更細緻,用心是有的,不過事倍功半,有點可惜。

不過王力宏踏出了這一步,能放下自己,其實已經比很多華語音樂人好很多了。如果這次能夠讓Avicii做音樂底盤的部份,王力宏寫旋律,或王力宏做好自己的部份後,由Avicii按著藍本再解構出Avicii自己的東西,就像Primal Scream錄完後,會把母帶給Andrew WeathrallThe OrbDavid Holmes去加工,我想這樣的合作成果一定會更好。

我曾經問過製作人HowieB製作U2專輯的過程:「在錄音時,到底是你聽U2,還是U2聽你的?」因為是U2出錢請製作人回來的,照道理說U2是老闆,HowieB說:「當然是U2聽我的,不然我這個製作人是幹嘛的!」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創作藝人,都能「忘我」一點,我相信能夠做出更精緻、完成性更高的作品了。

作者簡介:Cello Kan,遊走於中港台的流行音樂產業,自少就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愛搞一些有的沒的,努力於商業與夢幻間找平衡的樂觀主義者。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