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小樹專欄/我們的音樂失語症

0
photo credit: alvaro tapia hidalgo via photopin cc

photo credit: alvaro tapia hidalgo via photopin cc

不論你在何時讀到這篇 ,接下來的開場都不會令人太愉快。

這回跟大夥聊音樂,沒想到竟得從地溝油講起。

事件爆發之初,見幾個媒體以色彩繽紛比例過大的標題清楚下著地溝油,看著那字眼,「什麼時候咱們也開始套用?『地溝油』這說法了?」忍不住在自己動態牆上碎唸。

友人:「你都能講『咱們』了。」

「『咱們』 還算普遍存在本地的語言裡啊,可我們並不使用『地溝』一詞哪來『地溝油』?」

回覆送出後,這些年來看著兩岸發展此消彼長的複雜情緒再起。

一度本地盛產的 Indie Pop 流傳去了香港及大陸變成他們口中的小清新,催生出些同聲氣的,含糖量頗高的塑膠花草,其實挺尷尬,彷彿外來物種入侵耽誤了人家的生態。怎料它連同「視頻」等辭彙同機同船大量傾銷回台,落地生根發芽,原生地反而失去了話語權。

自然,語言的流動本不該設攔截流強迫改道,那心情亦不全然因彼此較勁而波動(好吧,是有那麼一點⋯⋯),曾經的文化自信因為幾個單位重新描述了市場規格後,大勢兵敗如山倒,彷彿昔日的高度乃一場假象。

這題未解之際,又碰上老楊。

Wagingheavypeacecover尼爾楊(Neil Young),樂迷間戲稱老楊,老當益壯,依舊衝撞,持續交出夠力的新作甚至朝數位發展等計畫不斷,去年下半自傳《Waging Heavy Peace: A Hippie Dream》出版,中國很快推出了譯本《搖滾不死:尼爾楊自傳》,我們則乾瞪著眼(雖然博客來可訂簡體版),暗自埋怨本地已接連錯失了稍早如 Keith Richard 之《Life》(對岸版本為《滾吧,生活》)等重要文本(近期倒是耳聞 David Byrne 前年那本大熱的《How Music Works》本地預計明年上市),反倒是類散文的音樂感想集結大行其道。

討論音樂產業近來熱絡得跟真的一樣,然欲碰觸音樂類專書出版之中譯及相關名詞中文化者,多會發現此題目仍多鎖在能讀原文的圈子裡,像是偶爾有人踩過那不可開啟的地窖,門板嘎吱作響,誰都能聽出底下幾乎空無一物(自多年前商周的《音樂河》書系後已斷炊多時)。

「我們養不起了,想要,去對面買。」

網路世界容當代聽者大量吸納,可我們如何消化?如何用我們的語言建構觀點?這事卻完全不見容於當今產業如何振興轉型及前進的藍圖裡。搜索相關歷史背景及知識,除了原文,多是簡體網頁,似乎也少見哪單位覺得不妥。

流行音樂持續發展,搖滾電子與嘻哈等各類皆已開枝散葉,變體再長出更多次類型與專業術語,但在正體中文的世界裡,我們經常處於失語狀態

舉個例,以中文說到音樂上的「前衛」流派時,你腦中會對應到 Avant Garde ,還是搖滾樂裡的 Progressive 呢 ?(或是,你腦中乾脆直接跳出「先鋒」兩個字了呢?)

關於作者

小樹

曾任Hinoter映象集總編輯、Hit FM Chill-Out Zone DJ、台北之音內容中心副理,學學文創植樂空間總監、北京酷樂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內容總監、第十六、十七、二十三及第二十四屆金曲獎評審、第一、二屆及第四屆金音創作獎評審、La Vie及Cheers快樂工作人專欄作家等。著有《1982》《關電台司令什麼事啊?》。現為The Big Issue樂評、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見證大團誕生系列總策劃,廣播節目【StreetVoice未來進行式】周六、日晚10-12@中廣流行網。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