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讓音樂更接近生活 -蕭賀碩

0

音樂的產出過程,不僅是創作者與自己的對話,也是與聽者的對話。為什麼「對話」那麼重要呢?

蕭賀碩說:「我想讓音樂更接近生活。」

「讓音樂更接近生活」(張永欣攝)

從2000年入行的蕭賀碩,從製作助理到製作人,再從幕後走到幕前,2008年她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獎,今年更以〈Musicians〉拿下最佳作曲人獎,臉上畫著向日葵的她受訪時回應:「未竟之業,提醒大家,創作歌手的價值就在花裡。」一句話態度展露無疑。


▲蕭賀碩 – Musicians

「賺錢不應該是創作者的職志」她覺得做音樂本該如此,需要熱情、專業,以及對社會與世界的觀察力,但不是為了操作或是有利益的前提去做這件事。「現在要靠創作維生本來就不容易,如果我們這種做十幾年都很辛苦了,剛進行的怎麼會不辛苦?」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面臨的問題,因此這個世代應該也要努力找到方法並持續堅持下去。

「堅持很重要」她認真的說,其實沒有沒辦法的事,只有我們「選擇」了什麼。「現在許多流行音樂都會用什麼爵士風、拉丁風、XX風等字眼形容音樂,但不能只有個說法,要做就要把最重要的元素挑出來。」她舉例,如果要做一碗咖哩風的烏龍麵,那個咖哩就必須是真的。「做音樂要做對味,而不是找一個為了市場行銷的說法。」

這幾年來她積極的在台灣旅行,在最新作品《謬思 尋》中便能發現她的足跡與生活觀察:有著熟悉報站聲的〈坐地鐵回家〉、 吃了什麼變什麼的〈沙朗牛肉〉,甚至還有直指核廢料問題的〈蘭嶼的藍〉等。她想用自己的腳走著這片土地,去思考每個地方所帶給她的感受,「這些東西我讓它進入我的生活,它就會在我的生活裡。這是音樂創作者很重要的養分來源,也會反映在我的創作中。」就像當初喜愛爵士樂的她,決定到紐奧良一尋最純粹的老爵士。當旋律響起,她明白:「那音樂不是從樂譜來的,而是生活。」


▲蕭賀碩 – 蘭嶼的藍

但,要怎麼讓音樂更接近生活呢?

「在台灣,音樂跟生活好像是分開的。」許多人都是「特地」去看表演,而不是隨興地去參與這件事。「但這應該是大家生活中自然平常的事啊!」她喜歡很放鬆的表演型態,能自在地跟聽者互動說話,在小小的場地中,專心得看著每位觀眾的眼神,「音樂是個需要流轉的能量,不僅有台上的給予,台下也有所反應,才能讓音樂變得更紮實。這是很大的回饋。」

這種以音樂對話的方式,並試圖讓音樂更接近生活,是她現在最想做的事。 接下來她想實行一個小型的計畫:客廳音樂會系列,每月將邀請不同的音樂人同台演出,用音樂來聊天、交換理念,並共同創作。「這是很好玩的,我們在沒有商業利益的前提下,為了表演一起寫一首歌,回到創作的『本質』,也不會有所限制。」

「一起來聊天吧!」(張永欣攝)

對她來說,「對話」像個小型的田野調查,是呼朋引伴,也是希望在唱與聊天的過程中,讓觀眾去思考他們所談論的與彼此的連結。「大家都太懶得思考了。」大概因為如此,才會出現許多標語或是口號,不經過思考便進入腦袋。許多人習慣看整理精選的文字,但不多花點力氣了解背後的脈絡;許多聽眾不是主動去選擇所喜歡的,而是跟隨潮流。「我們就是這樣被教育的啊!我們沒有被教育如何思考,只有教怎麼答對題目。這件事是危險的。」

她知道要改變不會一蹴可幾,但更是一種態度的傳達,她說:「社會只告訴你到達目標的一條路,但我們一起來結個網吧!」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欣音樂,作者為張永欣)

關於作者

欣音樂

音樂是一種信仰,在音樂的世界裡沒有教條,沒有規章。 唯一的教義是:Music makes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In Music, We Trust!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