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離經叛道,絕無分號:從 Björk 談起

0
(圖片取自 Bjork 官方facebook 粉絲頁)

(圖片來自 Bjork 官方facebook 粉絲頁)

文/Cello

自從網際網路出現,音樂市場便被吃了一大塊,往日的巨星銷量都紛紛告急,但是你會發現有一些以音樂為主的藝人,往日在市場榮景時,排行名次都在中段位置,在現今這個時代卻名列前茅。你會困惑:不是市場不好嗎?為什麼他們每推出新作,都能排到高位呢?

說穿了,其實他們銷量仍是維持以往水平,只是今天整體銷量下降,往日只能在40-50這個中游位置的他們,今天保持同樣的數字,便是十大。這種音樂性很強的藝人,有著一群很忠貞的粉絲,他們對於市場是什麼常常不怎理會,而是在擁有固定基本盤下,不斷自我探索,Björk(冰島語,譯為碧玉)就屬於這一種。

◎心甘情願,被碧玉甜蜜地打掛

永遠記得 1988 年聽到 Björk 之前的樂團 Sugarcubes 的單曲〈Birthday〉的震撼,Punk的聲音,加上一個小女孩在生日當天給一個老頭性侵的故事,離經叛道,把我重重打掛。Sugarcubes不單讓世人知道冰島這個地方,也幫無數冰島後進更容易進軍國際。

1993年 Björk 單飛推出的《Debut》,在聽覺上又有著另一種震撼,把電子、Hip Hop、Techno、 Jazz、古典、印度Bollywood等混在一起;特別是節拍的運用,非常有趣與細密,這也成為了往後Björk音樂上重要的元素。她的唱腔,跟 Sugarcubes 時期有很大不同,往日的激進已經不再,換成時而可愛跳躍、時而冰冷,活脫脫如歐洲的精靈一般,不斷地更換面孔、不斷進化。聽 Björk 最教人興奮的是,從聲音中可以感受到她臉部表情的變化,這個特質不是每個歌手都有,這種我們叫靈魂的東西,Björk 是一個很完美的示範。

視覺部份更教人眼前一亮,服裝、造型、包裝和MV,都跟音樂結合得天衣無縫。雖然她不只一次跟人說,不要因為這些東西忽視了她的音樂,但是她合作的對象都是如 Michel GondrySophie MullerStephane SednaouiSpike JonesAlexander McQueen等藝術天才,讓人無法不對她行注目禮。

◎能跟碧玉合作,就是品質保證!

每一張專輯,Björk都會貫穿一些不同的想法與新意, 例如《Post》雖然是《Debut》的延續,但是加進更多音樂元素。而巡迴世界各地的關係,她開始審視自我定位,《Homogenic》回到冰冷基調,嘗試將有機樂器和電子音樂結合。本來在混音時她想做到一邊是絃樂,一邊是節拍,把人聲放中間,但後來發現很難平行而作罷。《Vespertine》由於手提電腦的普及,她嘗試用軟體創造節拍,再利用這些半完成的東西去創作。《Medulla》是一張人聲專輯,利用人聲做實驗,運用人聲與電腦創作一層又一層的聲響與氣氛。《Volta》則是透過節拍營造地球與世界的脈動。《Biophilla》因為 iPad 的出現,她用 app 的概念做專輯,一首歌一個app,把遊戲、歌詞、mv等加進去,當你買完整張專輯的apps時,又能串連成一個東西。

maxresdefault

Björk 2011年 app 概念專輯《Biophilla》的「封面」                       

Björk 挑製作人往往獨具慧眼,除了Nellee Hooper(Soul II Soul、Sinead O Connor的製作人)、Graham Massey(808 State 的創作大腦)、Guy Sigsworth(跟Seal共同創作了〈Crazy〉等單曲)、Markus Dravs(Brian Eno、James 的製作人),這些在跟Björk合作前早己成名外,其餘如 Mark BellHowie BDamian Taylor 等皆在跟她合作後揚名立萬。很多名藝人如Madonna、Britney Spear 、Alanis Morissette、The Killers、Arcada Fire、Mumford & Son、Florence & The Machine⋯⋯都因為聽了 Björk 的專輯後,找上那些製作人。就算她跟 Timbaland(Justin Timberlake的製作人)合作,外界一直猜疑是不是想向商業靠攏時,出來的作品《Earth Intruders》和《Innocence》同樣實驗味十足。

除了製作人外,單曲的混音版本 Björk 也很看重,常找來一些仍在地下的舞曲單位或電子實驗先趨做混音,我就從中認識到一些當年仍在地下的名字,如UnderworldSimian Mobile DiscoLexxAlva Noto 等,她嘗試用自身的名氣,去把那些地下名字帶出來地面,讓更多人知道。

◎最新專輯《Vulnicura》:碧玉唱「失戀」?沒錯,她唱了

去年不知道什麼原因,網絡偷竊特多,繼 Madonna 被人偷了demo 後,Björk 的新專輯也被偷出來在網上發佈,故不得不把數位提前發行,這張喚作《Vulnicura》的專輯,製作團隊跟從前有很大的差異。

Björk's Vulnicura

Vulnicura 專輯封面

不知是否 Mark Bell 和 Alexander McQueen 先後去世的關係,這兩位長期合作的伙伴走了之後,Björk把以往常合作的人全都換了,連之前一直合作無間的混音師 Mike “Spike” Stent 都在這張專輯中缺席。不過科技的進步,真的能帶來不少好處,當時為了 Biophilia Tour 的現場演出,Damian Taylor 開發了一些音樂的apps,在iPad上運作,作輔助現場表演用。巡演後 Björk 利用這些app創作整張專輯,作品完成差不多時,最後階段找來新世代的電音樂手 Arca (Kanye West、FKA Twigs的製作人,是 1990 年出生的年輕人)和 The Haxan Cloak 當製作人做後製,故這張專輯可算是用apps創作的專輯。

整張專輯的內容圍繞著 Björk 跟她前男友 Matthew Barney(名藝術家,活躍於攝影、電影、行為藝術等領域)分手後的記錄,畢竟 Björk 和他在一起超過十年,可說《Vulnicura》是一張Björk的失戀專輯⋯⋯你或許說這有什麼稀奇?華人音樂十張裡有八、九張都是失戀,但畢竟咱們跟外面是有差的,外面的世界音樂題材可多著呢,感情也只是當中的一部份而已。而對Björk來說,開宗明義說失戀,以這麼個人的事做專輯,也是首次。

10960256_10153054429296460_2173185616329896671_o

音樂部份感覺回到《Homogenic》的狀態,再以節拍跟絃樂為主,不過,從前是用取樣器、電腦,現在是用iPad。在聲響上很具官能刺激,很多聲音修飾得粗糙,打磨得有點稜角。旋律依舊是 「Björk型態」,那種走法與段落也是只此一家。至於有沒有商業上的考慮?我聽不出有什麼單曲是可以紅的材料,但一整張聽下來,你會有從頭再聽一遍的衝動。這張專輯更可說是我個人2015第一張滿意的作品--聽Björk最有趣的是,她有太多東西要在一首作品中表達出來,你沒法一次完整消化,而每次聽時,你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新玩意。

說真的,Björk對華語音樂有很大的影響,但都流於表面那一層,爭相抄她的形象與包裝,而音樂呢?對不起,沒人能夠抄到。我的好友茵葵(香港名創作人) 曾打趣說,如果 Björk 去參加選秀或創作比賽,一定很早出局,評審一定說她不會唱歌,拍子亂數,段落亂來⋯⋯(下刪批評一百字)。雖然只是開玩笑,事實上我們真的連欣賞能力都和別人有一段很大的距離,當國外有很多在 Björk 影響下出來的徒子徒孫時,我們的進化過程仍然很慢。

悲哀嗎?有點?

沒希望嗎?也不知怎回答。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