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為吹音樂主編的阿哼,是新生代相當受到矚目的九零後樂評。他在社群與影像爆炸的這幾年一腳踏入音樂媒體工作,不只花費心思筆耕,更透過第一手觀察為這個時代的音樂寫作者重新定位。
目前為吹音樂主編的阿哼,是新生代相當受到矚目的九零後樂評。他在社群與影像爆炸的這幾年一腳踏入音樂媒體工作,不只花費心思筆耕,更透過第一手觀察為這個時代的音樂寫作者重新定位。
今年來台參加金曲音樂節「迅速擴展的嘻哈文化與商機」論壇擔任主持人的 Rob Schwartz,是 Billboard 雜誌亞洲分處主任,多年來造訪亞洲各國觀察音樂產業趨勢,不僅對於當前日韓的勢力消長頗有心得,也對台灣流行音樂跨足海外市場給予最中肯的建言。
在唱片賣不出去的年代,該如何經營一間獨立廠牌?電子音樂廠牌「派樂黛唱片」創辦人黃少雍,與專攻民謠音樂的「有貓音樂」創辦人康秉豐,一同分享他們經歷的各種挑戰與願景。雖然辛苦,但當音樂人因為廠牌的資源而被大眾聽見,那就是廠牌設立的價值所在。
意外從 IT 產業轉行成為台灣音樂人在歐洲的推手,洪維寧認為海外市場的經營除了努力之外更要聰明。無論是掌握各地的運作模式、趨勢及群眾喜好都需做好功課,不要再停留原地等待伯樂。
近年促成多場台泰兩地音樂人交流的 Atrip 活動總監黃俊豪(薑黃),第一手帶回海外市場經營的心得分享。即使資源不多,有心跨出國界的音樂人還是可以從語言、品牌識別、演出內容等著手,一步步滲透海外聽眾的生活。
你知道嗎?台灣也有自己的龐克音樂小說,而且還是一位不諳中文的加拿大人寫成的。12 年前 Joe Henley 因為大學室友隨口一句話,讓他飛越大半個地球來到台灣,不但與在地音樂人組起樂團,也長期撰寫英文文章介紹許多風格獨具的台灣龐克與金屬樂團,這一切都出自他對音樂的熱愛。
製作出第一款台灣特色音源的 SOUND Museum 團隊,其創辦人黃康寧致力將傳統文化實踐在現代的數位音樂製作中,深入北管、原住民獵首笛等各種台灣獨有樂器內涵,讓台灣意象在取樣的過程中被全世界看見。
連續獲金曲、金鐘、金音獎肯定的音樂家柯智豪,向來以其融合現代與台灣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聞名,近期無論是在世大運開幕式、臺北燈節、國慶光雕、拍謝少年樂團新專輯、甚至自己的音樂計劃「三牲獻藝」都可聽到他各種巧思。對柯智豪而言,傳統的事物不該只是保存在博物館中,更要被人使用、回到生活裡頭。
國際性的音樂節已是全球音樂產業發展重點,加上網路與串流音樂的成熟,如今音樂人和聽眾的音樂活動都不再只侷限於居住的地區而已。Priya Dewan 身為 Feedback Asia 與 Gig Life Asia 的總監,對於這種國際間的活動、尤其亞洲整體的音樂場景觀察入微,台灣音樂產業如要跨出華語市場,或可從她的角度找到新方向。
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音樂節「Pentaport 仁川搖滾音樂節」創辦人兼策展人 Tommy Yoon,應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之邀擔任「向世界發聲的進擊之路——音樂節與演唱會策展實務工作坊」而來台。Taiwan Beats 趁此機會請他分享籌辦 Pentaport 的經驗與各國音樂節的觀察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