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Spotify 下架了由 AI 音樂新創公司 Boomy 上傳的數萬首歌曲,背後原因是該公司疑似存在「人工串流」的爭議方式,而 Spotify 的一連串措施乃因環球音樂集團指控 Boomy 利用機器人提高串流量。
近日 Spotify 下架了由 AI 音樂新創公司 Boomy 上傳的數萬首歌曲,背後原因是該公司疑似存在「人工串流」的爭議方式,而 Spotify 的一連串措施乃因環球音樂集團指控 Boomy 利用機器人提高串流量。
歌單行銷已大大取代了過往唱片公司在電視與電台的宣傳,但唱片公司究竟是如何把歌曲排進那些熱門歌單,是否有付費給歌單策展人,當中又運用了哪些行銷策略呢?
台灣酷樂時代 myMusic 於 8 月30 日舉辦「從心出發:串流體驗時代下的音樂需求變化」音樂論壇,吸引近百名唱片音樂工作者的參與,並邀請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及創新顧問公司 PEBBO 公佈串流音樂服務使用者的量化和質化調查報告,顯示台灣音樂服務付費市場已漸趨成熟。
在串流音樂普及全球的今日,我們是否有可能讓它的品質更加完美,如同我們在畫面視覺上的追求一樣?今年坎城國際唱片展(Midem)特別就此召開論壇,一窺高解析音樂在未來的可能性與挑戰。
串流音樂的世界中,除了 Spotify、Apple Music 這類大型全球平台積極擴張版圖之外,萌芽於新興市場的串流服務也開創出有趣、新穎的商業模式及合作關係。今年在坎城國際唱片展的「串流日」,旗下擁有 QQ 音樂等服務的中國騰訊音樂即分享了它們的經驗與觀察。
全球最大的獨立音樂數位版權組織 Merlin Network 針對旗下會員公司所做的年度調查報告於昨日出爐,結果顯示串流音樂已經正式成為多數獨立音樂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意味著多數獨立公司成功克服了至今產業快速改變的陣痛,對於未來展望普遍抱持樂觀。
隨著科技發展,音樂相關的行為在當代逐漸從主動化為被動,人們聆聽演算法推薦的歌單,有配樂需求的公司利用智能譜曲創作,各種利用大數據的研究實驗如火如荼進行中。究竟人工智慧與聊天機器人會對音樂產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行動科技時代,手機與耳機的搭配大量取代原本家用音響與喇叭的聆聽行為,也回過頭影響了音樂錄製與呈現的方式。藉由各種新式科技推陳出新,從假人頭錄音、高音質串流到結合 VR 概念的設計,我們的聆聽體驗已抵達前所未有的嶄新境地。
根據媒體調查公司 MIDiA Research 發佈的報告,2016 年是自從 Napster 重挫唱片市場以來,唱片業成長幅度最大的一年,最主要的關鍵來自擁有龐大用戶數的串流音樂龍頭 Spo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