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重擊回聲/好配樂真的是票房保證嗎?

0

文/孤雁

這幾天看到一篇蠻有意思的分析文,叫做「台灣導演不願面對的真相:好的電影配樂才是票房的保證」。該文作者以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角度,去計算影史票房排名和近年來的電影票房,結論是,由於獲得「最佳剪輯獎」和「最佳導演獎」的電影票房總和,比獲得「最佳配樂」電影的要來得少,故電影配樂才是票房的保證。

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看在我這種自認對電影配樂略懂一二的宅宅眼裡。不過事情真的有這麼單純嗎?好配樂等於好票房?有這麼簡單?

其實這篇文章的結論可以有很多種討論角度,我的看法也可能只是眾多觀點中的少數幾個罷了。

電影配樂大師John Williams

電影配樂大師John Williams

先看看該文中經過通膨換算過後的「影史前十大賣座電影」。你會發現最佳原創音樂的部分,被一個大師洗版了,六座奧斯卡他就佔了三座,他的名字叫做 John Williams;而他因配樂得獎的三部作品,導演分別叫做 George Lucas Steven Spielberg,片名分別是《星際大戰》、《E.T.》和《大白鯊》,都是當年劃時代的巨作展現,本來就是天生賣相很好的樣子啊!而這些特別高規格的大片,請到一流的配樂大師加持也是不足為奇,更別提 John Williams 本來就和 Steven Spielberg 有長期合作關係。所以,到底真是配樂幫了電影?還是電影規格若達到一定等級,自然就會找來重量級大師加入(起碼不會隨便做做吧),而自然造成各方面得獎機率都提高的現象?


(John Williams指揮演奏《星際大戰》主題曲)

此外,該文單以奧斯卡與金馬獎的得獎名單為論據,也是值得討論。事實上,近十年奧斯卡的最佳配樂,有幾屆爭議很大,例如《社群網戰》《斷背山》《火線交錯》甚至《貧民百萬富翁》,講句直白點的,這幾部的配樂在不少樂迷心中,可能都不是足夠優秀的作品。這就衍伸出另一個問題:「提名或得獎的配樂,真的就是『好』配樂嗎?」如果「最佳原創音樂」本身無法作為「好配樂」的鐵打保證,那麼,也很難推到「好配樂就有得獎相與好票房」這個結論。

A_Touch_Of_Sin_poster

去年金馬最佳電影音樂,林強以《天注定》得獎

至於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的部分,首先金馬獎的取樣更少,只有五部(嚴格說起來是四部,因為《賽德克巴萊》應該算一部),金馬已有50屆,或許至少該統計到10部以上較好;此外,金馬獎在大獎項的口味較排斥商業大片,最佳影片、導演等等不頒給票房高的電影也是司空見慣——於是就會出現剛才所說,把最佳配樂獎派給高票房電影的「安慰奬」情況。但相對來說,正因國片配樂往往在製作上是最不受重視的一環,所以如果有導演連配樂都注意到了,那就代表其他方面的水準想必也不會太差,而精緻的電影品質自然也會反映在票房與口碑上。

所以雖然文章作者的出發點很特別,但要直接推論「配樂好等於好票房」,似乎有點太過簡略。更好的說法應該是:整體製作相對優良、平衡,而且每個環節都肯下成本的電影,就不會忽略配樂,那麼自然容易在獎項與票房上取得成功。事實上,只有配樂出色,但被其餘環節拖累的電影也是所在多有,所以實在很難馬上結論到「配樂就能主宰電影的成敗」,而只拿「剪接」與「導演」另外兩個變因來對比,也有太過簡化產業的危險。我想,一部電影在票房與獎座的表現,終究還是取決於整體品質、劇本、卡司、片型、題材、觀眾愛好、評審口味等等眾多因素,甚至,在獎項的問題上,同屆入圍者的強弱都會影響到結果。但當然作為影迷與樂迷,我們一點也不希望配樂變成配角,若是一部面面俱到的好電影卻獨缺好配樂,終究非常可惜。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