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台灣音樂專題報導】台灣現代民謠創作之淺談:從「唱自己的歌」到「做自己喜歡的事」

0

擅長演唱都市民謠的香港女歌手岑寧兒,在台灣落腳發展多年,2016 年入圍金曲獎最佳新人,圖為她 2015 年時於台中簡單生活節的演出。(圖 / 簡單生活節 提供)

文:王信權(欣音樂執行主編)

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為開端

戰後,美軍電台成為台灣知識青年獲得西方資訊的渠道,除了貓王(Elvis Presley)或是早期披頭四合唱團 (The Beatles)的商業「靡靡之音」,還有彼得席格(Pete Seeger)、鮑布狄倫(Bob Dylan)及瓊拜雅(Joan Baez)等。這群 60 年代「美國民謠復興運動」的知名歌手,拿著吉他所演唱的「抗議歌曲」(Protest Song)與反戰歌曲(anti-war song),這些充滿理想的時代之音,也傳到台灣年輕人的耳裡,開啟對於自身音樂脈絡的想像:「我們有沒有自己的歌呢?」

另一方面,西方反越戰最為高峰的 1967 年,台灣音樂學者許常惠、史惟亮受到匈牙利國民樂派巴爾托克(Bartók Béla)啟發,發起「民歌採集運動」,兩路人馬各分東、西隊,希望透過田野調查能找到屬於地方的傳統音樂文化,他們訪查福佬、客家及原住民村落,並將成果發表成錄音。

宛若美國民俗音樂專家約翰洛馬克斯(John Lomax)發現鉛肚皮(Lead Belly)的故事,許常惠的隊伍意外在恆春找到民謠歌手陳達,這位恆春傳奇不久後以月琴彈唱歌曲〈思想起〉聞名全台。包含李雙澤、楊祖珺等所謂「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手皆受到陳達之感召,關於「唱自己的歌」的理想也正式出現。

許常惠(左)於 1970 年再訪陳達(右),並將其月琴彈唱的演出錄製保存下來。(圖 /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1970年代:校園民歌的流行

1970 年代的台灣,是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一連串的外交風波,激發了人民「愛鄉愛國」的情操。對於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大聲彈唱吉他成為最好抒發情緒的選項,也可能期待成為下一個鮑布狄倫或瓊拜雅,進而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

廣播節目在當時依然有社會影響力,而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的陶曉清,所主持電台節目《中西民歌》是民眾接收音樂資訊很重要的管道。她時常播放聽眾寄來的創作,因此成為學生歌手作品曝光的平台,加上民歌西餐廳的相繼出現,一併加速了「校園民歌」的推廣。

在 70 年代主持《中西民歌》廣播節目、人稱「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獲頒 2017 年第 52 屆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圖 / 陶曉清 提供)

1975 年,楊弦與胡德夫在中山堂演唱詩人余光中的詩作所改編的歌曲,正式開啟了台灣「校園民歌」時期,唱片與電視公司更開始舉辦歌唱比賽,從金韻獎、民謠風,再到後來的大學城,這股熱潮甚至飄洋過海,直接影響到新加坡所謂「新謠」的誕生。

校園民歌運動的音樂風格樸質、歌詞帶有些唯美浪漫,像是李雙澤的遺作〈美麗島〉、滿溢民族情緒的〈龍的傳人〉、浪漫抒情的〈恰似你的溫柔〉及歌頌陳達的〈月琴〉,這些傳唱度極高的曲子,許多台灣的民眾可以隨口哼唱一段。

此外,校園民歌運動更帶動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整體的發展,誕生不少優秀的流行音樂人,例如李宗盛、童安格及黃韻玲等人,延續著民歌運動的香火。

1980年代末:一群新台語歌手們

回顧校園民歌,其作品多半以國語演唱。而所謂的「新台語歌」則以演唱台語歌曲為主。黑名單工作室、陳明章、林強及伍佰,這些跟水晶唱片有相當關係的音樂人,他們在1990 年代前後的作品,可以算是對校園民歌的另一種反動,反映了解嚴後的「本土化」風潮,之後出現的亂彈、五月天及董事長等樂團,可說是承襲了「新台語歌」的創作理念。

當時集結一群優秀地下音樂人的黑名單工作室,扮演相當重要的先鋒角色,他們思索著「台語歌謠何去何從?」首作《抓狂歌》被視為「新台語歌」運動之開端,雖然編曲充滿搖滾、饒舌這些現代元素,但仍可以聞到台灣傳統「唸歌」的勸世氣味。「搖滾天王」伍佰也是這時期發跡的代表人物,結合民謠與藍調的搖滾風格,早期時常改編〈素蘭小姐要出嫁〉、〈秋風夜雨〉及〈暗淡的月〉這些經典老歌,重新賦予台語流行民謠的新生命,同時也創作充滿「下港人」意識的〈樓仔厝〉、〈台北孤兒〉及〈返去故鄉〉等作品。

此外,「新台語歌」的市場性,引發水晶唱片以外的歌手共襄盛舉。原本唱傳統台語歌,這段時間加入新鮮元素的廖峻的《異鄉人》;鳳飛飛翻唱台灣歌謠的《想要彈同調》;羅大佑找來作詞人李坤城合作的《原鄉》,都是「泛新台語歌」時期不可錯過的作品。

水晶唱片所發行的《搖滾客音樂雜誌》,於 1987 年主辦了第一屆「台北新音樂節」,為台灣第一個以本土非主流音樂為主體的音樂節。(圖:羅悅全 提供)

1990年代:原住民與客語民謠的復振

1996 年,德國新世紀樂團 Enigma 在奧運宣傳歌曲〈Return to Innocence〉,取樣了台灣阿美族馬蘭社歌手郭英男等人的〈老人飲酒歌〉旋律,所爆發出的版權爭議,進而引發國際訴訟,也讓台灣社會更關注原住民音樂的發展。

相對於郭英男的傳統古調,角頭音樂旗下所發行的陳建年、巴奈、郭明龍及昊恩家家的創作歌曲,明顯受到「林班歌」與「校園民歌」之影響,多半以吉他為主要的表現樂器,再輔以融合漢語與母語的民謠風格,1990 年代末期開始,打進主流音樂市場,吸引都會的聽眾注意。

除了角頭音樂,風潮音樂也在耕耘原住民音樂領域許久。1990 年代開始效法「民歌採集運動」的精神,陸續發行了《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與《平埔族音樂紀實》系列,保留下台灣原住民珍貴的音樂文化;風潮音樂也跟許多年輕的原住民歌手合作,像是王宏恩、以莉高露、戴曉君,以及飛魚雲豹音樂工團出生的卑南族歌手桑布伊,更將他們帶入世界音樂的領域。

原住民歌手桑布伊於第 28 屆金曲獎上抱回最大獎「年度專輯」。(圖 / 台視 提供)

至於以山歌文化為發展基礎的客家民謠,可回溯到陽光合唱團的吉他手吳盛智於 1980 年代所發行的專輯《無緣》。他按下了台灣客家流行音樂創作的開關,可惜因車禍而英年早逝,〈無緣〉之後被雲門舞集選成舞碼的配樂。大學城出生的兩位優秀客家歌手林生祥與謝宇威,早期作品明顯有羅大佑歌曲的影子,受到吳盛智的影響而走向客家創作,風格也從搖滾更趨於民謠音樂。

而跟「新台語歌」差不多時期,陳昇找來客家歌手黃連煜合組新寶島康樂隊,台、客語相互交錯帶來新意,也讓客語歌曲獲得主流音樂的關注。但,第一張由主流唱片公司發行的客語創作專輯是顏志文的《係,麼人佇,唱山歌》,那已是 1997 年的事了。2003 年,金曲獎增設「最佳客語演唱人獎」,第一年由劉劭希以客家山歌為體裁、並融合西方流行音樂元素的《野放客》所拿下,之後有像是羅思容、米莎、黃瑋傑、黃子軒,這些優秀客家歌手相繼出現。

2000年代之後:都會小清新民謠

2000 年前後所興起的都會民謠,包含前期由對於「新台語歌」有所貢獻的魔岩唱片,所推出陳綺貞;友善的狗則有陳珊妮、黃小楨;再到後來從眾多獨立樂團之中出線的張懸、盧廣仲及黃玠為重要代表。

這群音樂人以民謠吉他為創作基底,再經由製作人巧手打造,聽來已不再是那麼純粹民謠風格,可能多了像是英式搖滾或是電子音樂的元素,歌詞方面也偏向個人生活層面,鮮少透過歌曲直接對於社會說出批判,並配合 2006 年誕生的「簡單生活節」所訴求的「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進而產生出「小清新」都會民謠的類型,至今依然十分受到時下年輕人之愛戴與共鳴。

創作歌手黃玠為台灣獨立民謠圈的代表音樂人之一,目前已發行四張個人專輯,多場售票演唱會皆取得完售佳績。(圖 / 風和日麗唱片行 提供)

五個代表性的民謠音樂人

1. 胡德夫(1950-)

(圖 / 無非文化 提供)

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彈得一手好鋼琴,從「校園民歌」即活躍至今,更被譽為「民歌之父」,千禧年之後的原住民音樂浪潮與簡單生活節,皆可看見其出現的身影。但,他發行個人正式專輯的時間拖非常晚,55 歲才發行《匆匆》,收錄〈大武山美麗的媽媽〉這首傳唱度極高的曲子,反應當年嚴重的「原住民雛妓」問題,充滿靈性的琴聲與良心的歌聲,讓聽者無不動容。

推薦專輯:《匆匆》(2006)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RAKIMBO/

2. 陳明章(1956-)

(圖 / 陳明章音樂 提供)

陳明章有著「台灣民謠最後傳奇」之稱號。最早受到「校園民歌」浪潮的影響,後來因著民謠傳奇陳達的啟發,轉向思考音樂本土化的議題,之後替電影《戀戀風塵》配樂而嶄露頭角,也曾是黑名單工作室的一員。首張正式專輯《下午的一齣戲》是「新台語歌」的重要代表作,完美結合了台語傳統民謠與流行音樂元素。

推薦專輯:《下午的一齣戲》(1990)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mcmusic888/
Website: https://www.cmcmusic.com.tw/

3. 林生祥(1971-)

(攝影:李威儀;山下民謠 提供)

林生祥為當今客家歌手的代表,大學時創立觀子音樂坑,畢業返鄉組交工樂隊,兩張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與《菊花夜行軍》皆獲金曲獎肯定。交工樂隊解散後,以個人名義發行作品。近年與鍾永豐、大竹研、早川徹等人,另組生祥樂隊繼續活動,接連發行的作品《我庄》與《圍庄》,依然受到高度推崇,音樂風格結合客家八音與民謠搖滾。

推薦專輯:《菊花夜行軍》(2001)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gXiangBand/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KPh_jLzyGY0DsKdJmoBqA/

4. 巴奈(1969-)

巴奈出道超過 20 年,年輕時即在餐廳走唱,她曾於角頭音樂發行首作《泥娃娃》與現場實況作品《勇士與稻穗》,以及獨立發行的《停在那片藍》。她十分關心台灣原住民人權與土地議題,風格延續著民歌的人文關懷,以及「林班歌」的影響,吟唱著台灣進入現代化後,原住民同胞們的種種處境。

推薦專輯:《泥娃娃》(2000)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nai.kusui

5. 陳綺貞(1975-)

(圖 / 添翼音樂 提供)

小時候讀音樂班,從民歌比賽開始發跡、組成防曬油樂團參與當時的野台開唱,之後跟魔岩唱片簽約發行個人專輯《讓我想一想》,再到添翼創越工作室旗下繼續活動。陳綺貞出道至今,一路走來在中港台皆擁有一定的粉絲,作品也維持一定的質量,親切絲毫沒有距離的嗓音,更成為「小清新」曲風的重要代表。

推薦專輯:《華麗的冒險》(2005)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cheersgroupiestw
Website: https://www.cheerego.com/


五張不可錯過的經典專輯

1. 《中國現代民歌集》(1975)

(圖 / 王信權 提供)

楊弦將詩人余光中的 9 首詩,「以文學、詩歌入樂」譜成優美的旋律,發表成《中國現代民歌集》,成為所謂「校園民歌運動」的濫觴,融合東西方的特色樂風,開啟民謠創作形式的可能,發行就相當受到歡迎,1 萬張首版在 3 個月內立即完售。

2. 《楊逵:鵝媽媽出嫁》(1993)

(圖 / 王信權 提供)

日治時期的左翼作家楊逵,本名楊貴,是「台灣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文筆如同民謠音樂替底層人民發聲。水晶唱片當時特別推出了這張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來感念他為台灣人民所付出的貢獻。楊逵的文字,被優秀的創作者豬頭皮、黃靜雅及陳明章等人,譜成了優美樂曲,可說是文學與音樂的融合典範。

3. 《泥娃娃》(2000)

(圖 / 角頭音樂 提供)

20 歲時即被唱片公司簽下,然而原住民歌手巴奈發行第一張專輯時已經 31 歲,漫長的歲月淬鍊出《泥娃娃》這張作品,除了翻唱胡德夫的〈大武山上的美麗的媽媽〉,更收錄〈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流浪記〉這些充滿自省且優秀的創作歌曲,既傳承了「林班歌」的傳統,也重新凝視了當代社會的樣貌。

4. 《菊花夜行軍》(2001)

(圖 / 風潮音樂 提供)

音樂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是民謠的重要精神,交工樂隊的代表作品《菊花夜行軍》做到了這一點。專輯的主題涵蓋「全球化之下的農業問題」、「都市生活的抑鬱」、「世代間的代溝」、「鄉村人口外流」到「新移民配偶」等議題,反映台灣這 10 幾年來都市及農村的變化。專輯除了使用一般搖滾樂團的編制外,還加入了許多傳統樂器的表現。

5. 《華麗的冒險》(2005)

(圖 / 添翼音樂 提供)

陳綺貞發行第 4 張專輯《華麗的冒險》時,離開了大唱片公司,轉向獨立製作,找來鍾成虎與陳建騏等音樂人合作,收錄傳唱度極高的「小清新」國歌〈旅行的意義〉,並獲得當時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十大專輯,以及入圍多項金曲獎的肯定,也讓奠定了她在流行/獨立樂壇圈的地位。


五間值得推薦廠牌

1. 水晶唱片

(圖 / 鄭鏗彰 提供)

1980 年代,水晶唱片最早以翻版唱片起家,任將達接手之後,發行《搖滾客》月刊,大量引薦非主流音樂給台灣樂迷;之後更舉辦「台北新音樂節」、並成立音樂製作公司,製作出黑名單工作室、陳明章、伍佰及豬頭皮,這些代表「新台語歌」的專輯。此外,水晶音樂也發行民間田野錄音與早期獨立樂團的作品,可惜已於 2006 年正式歇業。

2. 風潮音樂

(圖 / 風潮音樂 提供)

風潮音樂於解嚴後不久的 1988 年成立,從最早發行佛教音樂起家,再到致力於本土音樂的保存與推廣,《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與《平埔族音樂紀實》系列之外,推廣台灣本地音樂人也不遺餘力,除了讓樂迷可以喜愛充滿地方風格的民謠創作,近年開始舉辦世界音樂節,目標將台灣優秀世界音樂人帶向國際舞台。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indmusic/
Website: http://www.windmusic.com.tw/

3. 角頭音樂

(圖 / 角頭音樂 提供)

從 1999 年發行創業代表作《ㄞ國歌曲》收錄五月天、董事長的歌曲,或是「金曲歌王」陳建年的《海洋》,再到舉辦貢寮海洋音樂祭,挖掘出像蘇打綠、張懸、圖騰樂團這些新世代的獨立音樂人,創造出屬於當代流行與民謠音樂的經典作品,十分受到年輕人喜愛。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cmf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aiwanColorsMusic
Website: http://www.tcmusic.com.tw/

4. 大大樹音樂圖像

(圖 / 大大樹音樂圖像 提供)

大大樹音樂圖像成立於 1993 年,總是在民謠、草根音樂這塊默默耕耘,可說是承襲了左翼民歌的音樂路線,發行楊祖珺、黑鳥及打工青年藝術團這些充滿社會主義理想的專輯,並舉辦「流浪之歌音樂節」邀請各國優秀音樂人來台交流。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rees.music.art/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reesmusicart
Website: http://www.treesmusic.com/

5. 風和日麗唱片行

(圖 / 風和日麗唱片行 提供)

2003 年創立至今,風和日麗唱片行為台灣都會民謠風格的代表廠牌,總是能想出十分有趣的企劃,從引進歐美獨立廠牌開始,再到發行自然捲、929樂團、黃玠等人的專輯,創造有別於主流音樂的文藝氣息,吸引許多學生與上班族樂迷注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agoodday/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aagoodday
Website: http://www.agoodday.com/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