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老專輯是帖好賣的青春藥,但你有沒有保存配方與材料?

0

文/Cello

每年到了十一、二月這段時間,會有特別多巧立名目的精選輯推出,原因有以下兩點:一,因為年底是聖誕節與各樣節日,在這段高消費時間推出精選集是創造利潤的好時機。二、因為很多公司都會在十二月或三月做年結,這個時期是衝業績的最後階段,大家把報表做漂亮,如果還沒達標就趕緊最後衝刺。

近年除了精選外,一些國外比較知名藝人具有歷史價值的偉大專輯,也會重新發行紀念版,往年頂多是發行remastering的版本,把聲音質感提昇,(當然你喜不喜歡那個提昇後的音質又是別話)但近年來這些新版本,不會只有一張remastering的CD,很多更會做什麼5.1混音,把從前的 Demo 加進來,或是一些舞曲的混音、DVD紀錄片附送,當然少不了還有一本厚厚的書,詳盡介紹這張偉大專輯的創造過程,弄得大大一盒,價錢貴了好幾倍。例如:Pink Floyd 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雖然已不知重出過多少次,我自己都擁有超過三個不同版本了,但每次在逛唱片店時,看到這套有六張C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Immersion Box Set》,都有想擁有的衝動。

dark-side-immersion-set-xl1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Immersion Box Set

這就是成功地把原本只有四十多分鐘的東西,用心良苦弄成了好幾小時的內容,以此吸引三十開外的樂迷,要他們重新補購失去、遺忘、塵封的記憶(雖然買回來很多都只是聽一遍就放在唱片架上)。畢竟賺老樂迷的錢是比較容易。老樂迷的消費能力也比一般年輕消費者來得強。這種大盒的紀念版的經典專輯近幾年在市場上愈來愈多,Elton John、David Bowie、Yes、The Beach Boys、The Beatles、U2、The Eagles、甚至電音界的Underworld,都是如此。

奇怪的是,華語專輯很少見到這個做法,大都只是一張remastering的CD加重新包裝,原因是什麼?

除了是因為怕銷售數字太少、怕這樣大包的東西賣不出去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唱片工業從來都沒有什麼資料保存的意識

以往,我們一直以為把縮混好的母帶交了、唱片發行了、進店頭了,那事情就完了。在錄音室的多軌錄音母帶、在印刷廠的印刷網片,專輯推出後都一下子被遺忘,更不要說demo、每天錄完音的工作帶、設計草稿、沒有挑來用的底片、初剪的mv⋯⋯這些東西,在專輯出版後就沒人管,到今天早四散在不知道哪裡。好運的話,去錄音室、印刷廠可能發現很多從前的母帶或網片仍留在倉庫,要是這些地方倒了,東西會怎樣處理呢?我一直存在著疑問。

很多外國老專輯重發時都會弄一個5.1環繞聲版本,這種要把當年的多軌錄音母帶在錄音室重新縮混才弄得出來的東西,華人地區卻面臨「母帶到底在哪」的情況。但就算找到母帶,恐怕也因為日久失修、溫度、濕度等不同原因,早已不能播放。或是有一些歌曲,可能在錄音時名叫《I  Love You》,但出片時改了名字叫《She Loves You》,這種事情以往常發生,但母帶上沒有改名字,時間久了也沒人知道原來有過改名這事,母帶就會好像突然消失在世上。

2000年時,我去倫敦 Abbey Road Studio 做 mastering 時,就看到遍地 The Beatles 的母帶,好奇地問為什麼會這樣?幫我做 mastering 的錄音師Sean McGee(也是後來 The Beatles  reastering 的主導錄音師)跟我說:「你不要看這裡滿地都是母帶,其實我們都做好紀錄,分得很仔細,哪天錄的,哪一take,上面都有標示和記錄,平常放在有空調的倉庫裡,這次因為要重做 The Beatles 數位化整理所以暫放在這,轉好數位後都會回到倉庫,因為這是EMI的重要資產。」從這方面可看到西方人對保護這些文化資產是多麼的重視。

也曾經在某知名樂團的錄音室,看著他們因為多軌母帶用完了,把之前已發行的歌曲母帶洗掉,那個錄音本來是屬於這團先前的唱片公司,賓主關係結束後卻沒有把母帶收回,而團員和錄音室的工作人員,也覺得反正已經出版了,沒什麼問題吧,就把母帶洗掉,重錄別的作品,並留下一句話:「在這個房間中,只有你最在意這些母帶。

當年候導的電影《戀戀風塵》在法國南特影展得到最佳配樂獎,負責配樂的陳明章、許景淳等後來都成名,想再推這個電影原聲帶時,母帶遍尋不獲,後來才在攝影師陳懷恩家裡找到, 母帶連盒子給他用來墊缺一腳的書櫃,但總算幸運找回。

這兩個例子可見我們自己都對於母帶多麼不重視,那麼也很難要求唱片公司的職員會對這些事情緊張了。還好電腦科技的進步,使近年的錄音與設計檔案能有妥善處理,儘管唱片公司不見了,仍能在不同地方找到不同的拷貝檔案。但在這世紀前的東西,好像都沒法再修補了。

你或許會問,重做這種東西有市場嗎?

有的。當年上華曾推出一系列 demo 的專輯(雖然有些demo是重做的),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你總是想聽聽當年羅大佑的demo、伍佰的《浪人情歌》最原始版本,或周杰倫的《黑色幽默》還沒打磨時是長什麼樣子。

上華推出的這系列demo專輯名為《亞洲創作人原音大碟》

上華推出的這系列demo專輯名為《亞洲創作人原音大碟》

在音樂已經垂手可得的年代,老一輩的人或一些音樂的死忠者其實是想追憶往年,在不一樣的版本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行時空。君不見現在在線上最賺錢的演出藝人,絕大部份都是老咖,人們進去看他們演出,大部分都只是想重拾當年情懷,雖然 Paul McCartney 新作仍然有很好的可聽性,但如果你去看他的演唱會,你總會期待他唱《Yesterday》不是嗎?

創新當然是我們這個行業每天都要努力的事情,但懷舊也是很大的市場,時下偶像在推出專輯時,都有好幾個不同大小,不同造型的封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這個方法用在有點歷史的經典老專輯上?換一下封面,增加一些不同東西進去,改頭而不換面。努力開拓新客源時,其實也要關懷一下老主顧,況且老樂迷已經是經濟收入穩定的一群,他們現在最不計代價的,是重拾青春。當然,重作老專輯也要成本,比起做一張新專輯,省時省錢很多。問題是材料完不完備,有沒有在保育這方面下功夫。

青春向來是無價的,你只要對老主顧好一點點,用心多一點點,他們非常願意付出--縱使,他們也知道藥力只能維持一段短短的時間。

關於作者

Taiwan Beats

本帳號將會代表 Taiwan Beats 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