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數位音樂行銷大解密!」工作坊精華全紀錄

0

自媒體時代來臨,人人都能輕鬆利用行動裝置在社群發聲,漫天資訊透過演算法、廣告四處流竄。身處在這陣嘈雜喧嘩之中,「如何讓自己的音樂被聽見」成了音樂人的共同難題。

快感數位行銷負責人張依騏,過去曾任 The Wall Live House 媒體公關、東京著衣行銷公關,並經手謝震廷、蔡健雅、蕭賀碩等客戶案例,這次他受邀在 Taiwan Beats「數位音樂行銷大解密」工作坊擔任講師,詳細剖析運用各平台曝光的基礎戰術。

尋找受眾──你覺得誰會聽你的音樂?

「樂團經紀或是藝人行銷,是我做過所有行銷產品裡最困難的,因為要行銷的是『人』。」張依騏單刀直入地指出,獨立樂團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行銷多半靠自己,扣除平時創作、練團時間,還得花費心力統合團員意見,對樂團形成負擔;但如果將行銷交給非團員處理,依舊得面臨雙方溝通問題。在這兩種情況之下,音樂人若具備相關知識也能幫助制定行銷策略。

社群媒體為了處理大量資訊,多利用演算法提供「以為你有興趣」的內容,因此產生社群「同溫層」一詞,也讓「分眾行銷」「突破別人的同溫層」成為現今數位行銷成功的關鍵。張依騏首先要創作者先自問:「你覺得誰會喜歡聽你的音樂?你期待吸引怎樣的受眾?」在制定行銷策略之前,他習慣先聽過樂團所有作品、看過現場演出,並根據曲風差異、音樂人特質推論出哪些族群願意聆聽,甚至願意花錢到場支持。

聽眾並不會憑空出現,經營個人品牌與商業品牌有相似之處,身邊的親友最容易成為你的第一批客人/觀眾,以親友為中心,慢慢向外擴大客群。直到第一批陌生聽眾出現,再來思考是否要花錢行銷觸及更多人。以行銷的角度來看,逐步開發新客群的過程中,每次演出後的檢討也十分重要,如果觀眾的反應不佳,樂團除了檢討當天的演出之外,也必須思考演出後,依照觀眾的反應、評語提升演出的內容與方式,畢竟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此法套用在音樂演出雖然不盡理想,但可以作為樂團如何編排演出的參考。

佈局數位音樂平台──你要回收什麼?

行銷的前置作業當然包含選擇銷售管道──佈局數位音樂平台。目前台灣聽眾慣用的包含 Apple Music、Spotify、KKBOX 等串流平台,下載服務則有 iTunes、iNDIEVOX(2018年8月終止音樂商店服務),以及免費的影音平台 YouTube、Facebook、StreetVoice 等也常被樂迷當作免費音樂播放管道。現場調查工作坊參與者,又以 StreetVoice 被視為作品上架的首選平台。講到這裡,張依騏忍不住好奇:「我想知道大家把作品放到 StreetVoice 的原因,因為你們認為會聽樂團的人都在那裏?想被見證大團選上?還是希望未來有機會參加簡單生活節?」提問完畢也引起台下一陣討論。

他補充說到:「依我的行銷人觀點來看,其實很多人沒有想過作品曝光的戰略順序,直接選擇自己熟悉的平台。StreetVoice 擁有許多免費資源,上面的確有很多獨立音樂人和樂迷聚集,在 StreetVoice 曝光可說是穩固基本盤的踏實作法。但是在這個資訊普及又分眾時代,試著去打開另外的同溫層、養出自己的群眾,門檻是比以往低的,不見得要和其他樂團重複搶同一群觀眾。他也強調,免費平台是很好的行銷管道,但無法回收金錢,因此張依騏再度提問:「雖然這樣講非常商業,但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你的作品公開之後,你要回收的是什麼?」

因此他建議音樂人依據目的選擇曝光平台,如果只是希望作品被很多人聽見、不計成本、沒有經濟壓力,StreetVoice、YouTube 等免費平台即是首選,發布時利用標籤、關鍵字功能吸引相似音樂人的粉絲,也不需忌諱 LINE、抖音等流行社群媒體,試著發掘未知的潛在聽眾。即使非作品宣傳期,也可以發布練團日常、創作故事等素材,保持活躍與粉絲互動。

但如果是追求回收成本或是開發授權、商演、贊助等更豐厚的資源,便需要開始考慮佈局與如何下廣告,「我建議大家在 YouTube 下廣告,原因是你可以用很少的錢,獲得比較好看的觀看次數。而且是真實的讓人完整聽完一次你的歌。」他透露目前平均單價是 0.5 塊到 2 塊台幣就能獲得一次影片觀看次數,只要鎖定適合的受眾,將影片投放至各個廣告版位,確保一定數量的「活人」聽到歌曲(他強調千萬不要花錢買來路不明的機器點閱數或粉絲數,反而會讓頻道遭停權調查)。累積影片觀看次數,除了能打開知名度外,同時能讓洽談商演活動之際,有更多籌碼與可能性,進而獲得更多商業曝光的合作機會。

靠MV賺錢──YouTube的廣告與營利

實際進入廣告投放階段,需要先分別註冊刊登廣告的 Google Ads,以及成為廣告展示方的 AdSense 。以 YouTube 平台為例,前者將自己的影片透過廣告推給受眾,後者則讓你的頻道展示廣告獲取收益,影片觀看者愈多,獲得的廣告分潤也愈多。但是目前 Google 並未公布分配計算方式,張依騏依照過去曾經手的案例推算,一個月內將近一百萬次點閱的影片,廣告分潤大約有 1,000 元美金。然而,若廣告被用戶略過、觀看不滿 30 秒,Google 便不會向廣告主收費,也不會分潤給展示頻道,「如果你發現你的觀看次數很多,但獲得的廣告分潤卻不多,那可能其中一個原因是:你的歌迷都很硬派,一直略過廣告。」

由於 YouTuber 崛起,今年 YouTube 營利功能政策修正,頻道必須累計 1,000 名訂閱者、過去一年全頻道總觀看時間達到 4,000 小時以上,才能開啟營利功能,「所以很多人會在頻道上傳各種影片,例如表演紀錄、歌詞版 MV,或是像南瓜妮歌迷俱樂部的『補完計畫』去六福村玩也能拍成影片,什麼都可以,但就是記得上傳 YouTube,累積你的瀏覽!」正式開始營利後,可以從頻道後台設定哪一支影片需要展示廣告,他也建議剛上線的 新歌 MV 以宣傳為重,最好先不要展示廣告,確保歌迷聆聽歌曲不受打擾。

對音樂人來說,YouTube 影片的版權聲明也非常重要。只要握有音樂版權,即使他人上傳的影片中使用了你的歌曲,其廣告所得也歸版權方所有;反之,如果歌曲搶先遭他人上傳,或是詞曲版權簽給唱片公司後,創作者再重新上傳影片也無法營利,甚至可能遭對方檢舉下架。雖然遭遇糾紛也能向 YouTube 提出審查,張依騏還是強烈建議沒有版權經紀公司者,只要有新歌誕生,就算是產出歌詞版 MV 也可以先行上傳,確保自己先拿下 YouTube 平台的版權聲明,避免自己的權益受損。

善用演算法──Facebook廣告管理員

相較於被動作為廣告分潤工具,YouTube 主動投放廣告的步驟更加複雜,如果音樂人沒有合作的專業團隊,可以先從較好懂的 Facebook 著手。

「Facebook 廣告,千萬不要按推廣貼文!」此話一出引起台下一片心虛笑聲。Facebook 粉絲專頁介面上,最顯眼的就是「推廣貼文」按鈕,不少粉絲專頁經營者直覺按下、刷卡付出廣告費,但推廣貼文的對象大多是已經看過該則貼文的用戶,即使觸及率提高,仍難以達到期待的行銷目標。相較於顯眼的按鈕,位在頁面左側的「廣告管理員」是更能善用 Facebook 複雜且精準演算法的工具。

廣告管理員的介面非常「防呆」,明確依照流量、互動、觀看影片等目的區分,即使沒有受過專業行銷訓練,也能照著指示一步步完成。假如是販售演出門票的廣告,則可將行銷目標設定在「流量」或「轉換次數」,廣告便會朝更願意點擊售票連結的用戶投遞;行銷目標若定為「互動」,廣告則會傾向喜歡按讚留言分享的用戶展示。在發布貼文時,將追求互動觸及率的貼文和需要點擊率的貼文區分,以確保廣告能達到最佳投遞成效。

開始建立廣告後,便能開始利用 Facebook 的演算法鎖定廣告受眾,從地區、年齡、興趣到「近一個月內有出國的人」、「剛結婚的人」各種消費者輪廓都有機會鎖定。張依騏也分享一個進階技巧──排除專頁粉絲,「假設你公布售票訊息的貼文,達到平常按讚互動的水準之上,你就很適合去排除你專頁的粉絲,因為你花錢買廣告必須讓還沒有看過的人看到這個內容,而不是下廣告給已經知道的人看。」以上設定都完成,即進入最重要的預算與排程,依照自己的行銷預算,並考量宣傳期、粉絲活躍時間安排曝光。

數位音樂行銷大解密──沒有SOP

除了花錢買廣告之外,社群經營也是行銷的重要基礎,雖然音樂人特性也會影響粉絲專頁的經營方向,但訣竅不外乎定期發文與粉絲互動,並且透過洞察報告掌握粉絲特性、了解他們感興趣的貼文類型,並適時帶入熱門關鍵字(如:選舉、時事),提高貼文觸及率。開場提及的社群拓展圈同樣也能套用在社群經營上,當貼文或影片發布後,樂團成員、親友第一時間分享擴散,也是善用貼文演算邏輯的方法。

關於社群內容的設計,也可以從受眾角度反過來思考「我為什麼想看到這則資訊?」或是「我為什麼要分享這篇貼文?」互動動機部份源自對貼文的認同感,也是個人立場的展現,如果貼文能強化身為文青、金屬愛好者或是某樂團粉絲的認同,分享數也可能提高。

工作坊最後,不少參與者詢問關於發文時間、頻率,以及平台選擇考量,張依騏還是回歸他在開場時所說,認清楚自己的目標、靠觀察和數據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例如想觸及不同國家的聽眾,具備字幕功能與全球性的 YouTube 即是首選,不同年齡層則可往 LINE、抖音嘗試。就像他舉例,有萬人響應無人到場的網紅,也有鮮少發文依然門票秒殺的樂團,「其實這一切沒有什麼 SOP,我只能把技巧和演算邏輯告訴大家,但其實每次要行銷一組音樂人的時候,我們花最多時間是在前置作業,觀察他們的演出、到場的樂迷組成,粉絲專頁的數據,從這些分析中找到音樂作品的市場定位,再來規劃適合他們的行銷方案。」

關於作者

電視兒童時期獨愛排行榜金曲,大學時代擔任電台 DJ 才進入第二波音樂啟蒙,目前經營粉絲專頁「Unknown하세요!」從 KPOP 一路進攻韓國獨立音樂,在主流的縫隙裡尋找更多可能。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