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陳勇志談流行音樂:「對創作人和新人而言,時代沒有那麼壞。」(下)

1

11256487_10203775831427532_1670348029_n

YouTube這類網路平台是推關鍵

陳:的確,無國界的影音平台與Facebook為代表的社群平台,改變了音樂傳播的僵化與限制。我們兩三年前開始更深刻感受到YouTube的影響力,它整個改變了音樂行銷傳播。過去我們花錢買電視短版MV和電視廣告,卻連一個完整聽一首歌或讓一支MV從頭到尾被看見的機會都沒有。

2013年開始我們把預算逐步轉移到YouTube等網路媒體,現在大家的MV首播都在YouTube,不只時間上更即時、空間上更全世界、內容上更自由完整,更關鍵的是網路雙向溝通分享的即時反饋,改變了我們以前創作內容可能的閉門造車。

去年我們在電視媒體和網路媒體的預算比例已經是3:1,今年更黃金交叉變成1:1,因為我們確實收到網路媒體的成效。而在中國版權觀念趨於正常化合理化的前提下,今年一月一號開始我們也在土豆網上開通了我們的官方影音頻道

既然這樣相信音之後做演唱直播服務嗎

陳:我還在思考,這跟目前實體演唱會有些矛盾。Live Broadcasting與Live Concert絕對不該混為一談!直播的好處是廣泛參與,但跟現場體驗的第一手感受不同。直播的技術與硬體問題確實越來越好,可是消費邏輯我還不確定。

我知道這個需求蠻大的,但絕對會影響體驗實體演唱會的周邊效應。比方說五月天在日本武道館演唱,雖然很多去不了東京的海外歌迷要求我們直播,但是更多歌迷寧願搶破頭搶票,更珍惜本人在現場的唯一性,這兩種需求目前還有衝突,新模式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

我目前思考的方向是:「現場直播」與「現場演唱會」應該是兩種不同閱聽邏輯、依內容不同發展出兩種模式,最好的可能是殊途同歸,而不應該是現在許多人以為的可以一石二鳥那麼便宜行事。

跟新媒的合作上到什麼經驗

陳:趨勢和基本功。

我們理解到新媒體跟影像已經主宰了時代,這是趨勢;不管時代或科技如何日新月異,好的內容是唯一不變的基本功。不昧於趨勢才能不自外於時代,但,從來就只有好的內容才能創造時代。不好的內容透過網路一秒鐘傳到全世界,只會被更快看破手腳。

過去兩三年我最常提醒同事的一句話是:「砍掉重練!」但包括我自己,速度還是不夠快。每天都在刺激鼓勵公司所有企宣經紀同仁創造更多影像思維的音樂素材。一首歌的MV從歌詞版、正式版、到各種現場版已經是基本動作,如何創造更好的內容來集結社群帶領風向,我們的腦袋還換得不夠狠不夠快。網路內容這塊我做得還不太滿意,大家還是用傳統媒體的運作邏輯在思考,以高標準或國際化來看,我們頂多剛碰到新媒體世界的皮毛而已。網路語言我不太會用,我不混社群,本身不是那種個性、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公領域與私領域二合為一的本事,可是公司同事或歌手對網路社群或新媒體的新內容實驗或新手法,我一定是第一個舉手贊成,也更樂於提供資源支持。

新媒體不怕做錯、只怕不做!不趕快去做,你可能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都還在自己騙自己。公司今年唯一有人員增編計劃的就是創造影像內容與網路行銷這方面的人才。

來對網路不太熟悉是很位媒

陳:我沒有到不熟悉,只是不自投羅網。我自知自己容易上癮的傾向、所以很早就養成「冷眼旁觀」的習慣來平衡自己。我有fb帳號,卻從來沒有在fb上公開或匿名寫過一個字、到現在還只用來潛水收集資訊與工作社團接收訊息。但現在所有資訊來源,都是差不多24小時開著的網路與4G手機,除了看DVD,已經有一年多沒有自己主動開電視機來看了。在尊重業界與創作者對智慧財產權的共識下、在不成為規矩破壞者前提下,有能力的時候我們都支持先試試先參與。

今年做得好,才有明年

相信音的下一步是什

陳:不知道,唯一確定的永遠都是讓更多好的創作者有機會做出更好的內容。我們現在基本面的該做的事就做不完了、該做好的事都還不夠好。

我沒有野心,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跟十五年前五月天做的事情一模一樣,好好寫一首歌、好好做一張專輯、好好創造一場演唱會。只是十五年前是街頭演唱會,台北、台中、高雄唱,一首歌可能要三個月才能看紅不紅。差別在於今天MV完成母帶,明天YouTube就可以首播讓全世界馬上會唱這首歌,演唱會是台北、香港、上海、北京、東京、新加坡、紐約、倫敦⋯⋯這行的好玩就是世界越來越大,宿命卻是沒有好的內容,整個世界會離你越來越遠。

差不多三年前開始,我們婉拒了很多投資對象,我還一直進不了資本遊戲數字先行的那個邏輯。目前我們想做的事情好像還可以自給自足不缺資源,想做好音樂和想做好的演唱會好像還夠用?除非有什麼策略聯盟的意義,像是iTunes搭配Apple的例子,不然一開口就是預估的天文數字、Power Point或Excel就劃得出來的型式與架構,花太少時間談產業未來發展的本質,我覺得都有點低估了創造好內容的難度。

音樂做得好就可能辦演唱會,台灣演唱會辦得好就可以到全世界去辦演唱會。今年做得好,才有明年,所以我們還是先把現在要做的做好。在誘因這麼多的現在,我承認我可能有點保守,到今天我還是覺得音樂產業不是金融業,而是永遠的手工業!不管相信音樂未來怎麼變,我只希望不要變成一個虛有其表的公司。

最後想請問對現在流行音樂產業有什想法

陳:其實我還是比較樂觀,你看演唱會大家都越做越好、台灣歌手越走越遠、國際歌手越來越多。悲觀沒有用,管道、方法、工具那麼多,樂觀為前提的積極會更好,我覺得這時代沒有那麼爛。當然台灣現在要跟全世界競爭有很多問題要面對,但我覺得現在對創作人和新人來講,邏輯上是最好的時代,國外已經太多只靠YouTube就走紅的人,你不需要唱片公司、你可以有自己的頻道,重點是你有沒有抓到時代的需求、你夠不夠有才華。比起以前,現在要被更多人看見、聽見,比以前方便更多。

像美國YouTube上有一對蠻紅的二人組合Kurt and Sam,2013年他們就來亞洲巡迴了,香港跟新加坡都已經可以辦兩千人的場次。去年我們主辦的超犀利趴擬訂最後名單前,我從網路發現他們,就趁他們既定的亞洲巡迴行程空檔,喬他們來台灣開一個特別場。他們自己的官方FB一宣佈要來台灣售票演出,當天票就賣完了。到他們唱完了離開台灣,主流媒體應該都不知道他們是誰。

但因為YouTube,他們在台灣有歌迷,一張票上千塊,我們一個廣告都沒打,票就賣完了,而且如果當天你在現場,你會訝異台灣的國高中生英文水平超乎想像的高。以後網路就是電視台,著重影像、視覺跟Live的東西,這是我們要掌握的方向。相信音樂的英文是B’ in Music,未來要加強的方向應該是B’internet to B’international透過網際接上國際;B’in di Visual to B’indiviual加強影音內容來一對一溝通這個差異化的個人時代。

關於作者

楊婷婷,娛樂重擊採訪編輯,興趣是睡覺。愛看電視劇、電影、動漫和舞台劇;喜歡聽故事,喜歡散步。笑點奇特,思考時看起來像放空。期許投入網路跟影音娛樂產業能把自己磨得亮亮的。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