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wsing: 專欄


對,暢銷,有錢要使鬼怎麼樣還得拿命賭一把,但是人用錢就很好控制了。對於暢銷書的版稅我沒什麼概念,但若是拿當今全球最紅舞曲類型「EDM」水漲船高進而開出的巨額 DJ 演出費來看,的確是可以僱用好幾位「代筆/幽靈/影子製作人」。

這類似一種「在家附近巷口遇到偶像」的微朝聖舉動,其實又不是那麼自然。比方說,若你曾站上過搖滾演唱會舞台或派對的DJ台,從觀眾正面向下看,很容易會發現一件事:台灣人在音樂演出現場不太跳舞的。

談音樂教學,我們花多少時間打通「聽」這個環節?推舉著要選出一代又一代唱片歌手的選秀節目,毫不自覺地紀錄參賽者幕後練歌全是上YouTube,整季沒出現過一張實體。評審繼續要求他們要注意細節,可節目裡伴奏的編曲與專輯天差地遠。

為什麼這件事這麼糟呢?如果因為不客觀的一篇評論,誤聽(或誤拒聽)了一張專輯,那可不是「啊那我再重聽就好」這麼簡單:因為那代表著從一開始,你就根本沒去思考你想要聽什麼。這點最危險。

討論音樂產業在幾個平台出現後成了顯學,各界交相檢討令它簡直體無完膚,身為多年的從業人員,雖然也湊熱鬧碎嘴了幾句,心裡畢竟還是挺過意不去,怎麼說,裡頭有這麼多青春的記憶,怎能說忘記就忘記⋯⋯

或許大部份事情搞不懂比較好。即將四歲的女兒也有自己的好惡,她會說「我喜歡《冰雪奇緣》」,每天送她上學時在車上狂唱〈Let It Go〉,儘管我跟太太覺得「不用因為別人喜歡所以妳也要喜歡呀」,但她喜歡就是喜歡,堅持自己的路線,原因只有「愛莎很漂亮,安娜心地很好」,更不會跟我們討論這部片之所以迷倒全世界兒童的方式與策略。


「我跟他雖然分手了,但你們把他怎麼了?他變得好正常好明亮,而且好⋯⋯不搖滾!他的靈魂去哪了?」
「反正靈魂樂比實驗電子樂更難賣,不如改行玩電子?」小明說。
「反正大家也沒有真的把明星當人,不如當個機器人?」小華說。

壞唱片提醒了我們自身的限制或我們受了什麼誘惑,前提正確使命又高尚並不能說明作品就會有相對應的品質,動機不良卻也可能歪打正著,愛音樂的誰不想要好唱片呢?可是你能想像一個只有那種好人的世界嗎?